第一讲 学校心理辅导现状与趋势(初稿)
【导言】
学校心理学(school psychology)作为心理学的分支学科之一,产生于19世纪末,历经百年的沧桑与嬗变,如今已成为心理学领域最活跃、最有生机的学科之一。在美国、日本等国家,学校心理学的发展对促进学校教育进步、拓展心理学的发展领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我国内地虽然起步甚晚,但也在理论和实践上努力进行尝试。为了满足学校心理学的实际需要,推进学校心理学的理论探索与实践服务,有必要追溯学校心理辅导的发展历史,把握国内外学校心理辅导发展的动态,廓清学校心理辅导进一步发展的理念与方向。
第一节 国外学校心理辅导的历史与现状
一、国外学校心理辅导的兴起
学校心理辅导发端于美国,其产生和发展源于当时的社会需要和学校的教育实践。19世纪末,为了解决时代更替和社会变更所带来的个人适应困难,一些心理学家开始把心理学的原则和方法运用到实际的服务中去,学校便是其应用领域之一。美国心理学家魏特默(L.Witmer)被认为是临床心理学的创始人。
其后,有“学校心理学家”第一人之称的格赛尔(A.Gesell)继续并推进了魏特默的实践活动。1915年,格赛尔在康涅狄格州巡回对儿童进行智力测验,并以此为依据对特殊儿童进行能力分班,让学校对其实施特殊教育,由此,学校心理学产生并开始发展起来。
20世纪,学校心理辅导由产生至成熟,经历了一个迅速发展的过程。以美国为例,从1915年第一个学校心理工作者开始从事学校心理教育工作发展至今,美国学校心理教育工作者与学生的比例已发展到l:1500。如果探究学校心理辅导在20世纪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社会的需要总在极大程度上推进学校心理辅导的发展。
像许多学科一样,心理辅导最初以课程形式出现于学校。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社会改革运动的影响下,最早的学校心理辅导教师开始致力于对学生道德发展的积极辅导,这样,第一个心理辅导计划产生了。1907年,作为密歇根一所中学校长的戴维斯(Jesse B.Davis),在学校开展了每周一次的心理辅导课,在每周英语作文课上,他留出一点时间进行职业和道德辅导。最早的心理辅导课程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自己的性格,评估自己的道德规范,培养有责任感的社会工作者。除了戴维斯外,其他早期心理辅导先驱也积极地响应着当时社会需要,进行心理辅导活动。像大卫(David S.Hill)等,以不同方式提供心理辅导服务,例如帮助学生寻找职业,了解自己最适合的职业,依据个体差异进行职业选择等。
除了教育的作用之外,早期的学校心理辅导实践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特征,这些特征在职业辅导运动、心理测量运动、精神卫生运动这三大运动的过程中,得以进一步完善。这三大运动的每一次运动都极大影响了学校心理学的发展。
第一大运动是20世纪早期的职业辅导运动。当时工业革命在全球获得了深入的发展,社会对劳动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而选择职业受到了社会的关注。早期职业辅导运动的代表人物是帕森斯(Frank Parsons),1908年帕森斯在波士顿成立了波土顿职业指导局,帕森斯相信从学校毕业的学生应具备独立的、关于职业的和关于自 己的信息,并依据这些信息进行合理的职业选择。因此,职业辅导专家应尽可能为学校毕业的学生提供这方面的信息指导,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1909年,帕森斯出版了《选择职业》一书,阐述了心理辅导史上的第一个科学的职业选择理论——职业选择的三因素理论:对工作性质和环境的了解,对自我爱好和能力的认识,以及两者之间的协调与匹配。这一理论对今大的职业咨询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帕森斯的工作和他所创立的“波土顿模型”在当时的美国影响很大,因此被称为“心理辅导之父”。
与此同时,经过分类汇总的早期职业辅导计划成为一种具有代表性的职业辅导模式进入了美国大城市的一些学区。一些大学也提供了职业辅导的课程,政府通过立法支助职业教育及其师资培训。职业辅导运动的发展,使学校心理辅导运动得以发展。
第二大运动是心理测量运动。心理测量运动也曾给予学校心理辅导深远的影响。20世纪初,人们已认识到智力落后儿童的特殊教育不仅必要,而且可能,教育行政部门试图通过对智力落后儿童进行科学而宏观的评估,鉴别智力落后学生,并在特殊班级里对其进行特殊教育。因此,法国心理学家比奈(Alfred Binet)和西蒙(T.Simon)编制了最早的智力测验量表对儿童进行智力鉴别。自此以后,心理测量运动开始在学校范围内得以广泛开展,心理评估和心理诊断技术的发展,使学校心理教育沿着更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在20世纪的头25年里,测量作为一门技术开始得以广泛实践,信度、效度、常模等测量的基本原理也得以公认,心理测量沿着科学化的道路前进。1917年,美国政府为了选拔优秀的年轻人进入军队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召集不少著名的心理学家参与编制了一系列心理测验工具,其中包括著名的军队A型和军队B型智力测验。这些测验的成功使用影响到教育领域,使团体测验的方式在教育领域同样得以推广运用。在职业心理辅导过程中,心理测量用科学的方法来揭示一个人的兴趣、特长和局限性受到辅导人员和青年的青睐。心理测量对学校心理辅导的影响不仅限于它为辅导人员提供了测评的工具,而在于它为心理辅导提供了更为可靠的依据,即以测量结果为依据进行辅导。
第三大运动是精神卫生运动。精神卫生运动的创始人比尔斯(C.W.Beers),曾是耶鲁大学的一名学生,在他的一生中,多次因心理疾病入院治疗,在目睹精神病院恶劣环境和病人受到种种非人的待遇后,1908年,他出版了专著《一颗找回自我的心》(A Mind That Found Itself,1908年),在美国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书中他呼吁改善精神病院的医疗条件,改善对心理疾病患者的治疗方法和手段,最终引发了一场全社会的心理卫生运动,要求全社会重视心理健康,这与欧洲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相呼应,使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在观念上发生了深刻变化。《一颗找回自我的心》迄今已经再版50余次,被称为全世界心理卫生运动的开山之作,是一本具有世界影响的书。
心理卫生运动使早期人格形成和发展受到了关注,并强调健康的自我调节,这些观念影响了早期的学校心理辅导工作者,使心理咨询活动在学校得以萌生,以预防和对付可能发生的心理问题,最终心理咨询成为了学校心理辅导的重要内容。
在这三大运动的影响下,学校心理辅导迅速地兴起和发展,至20世纪20年代末,学校心理辅导专家的数量迅速增加,使得学校心理辅导在社会上的影响日益扩大。但这一阶段,还没有形成较为规范的职业标准,没有相对成熟的职业培训计划。心理辅导的理论研究、推广等则是在20世纪以后的岁月里得到了更加深入和迅速的发展。
二、国外心理辅导的现状与发展
如果说20世纪前30年是心理辅导的创始期,其中心在美国,那么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心理辅导在各国的传播成为其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创始期所创建的理论、实践模式不断得到许多国家的认同。发展,依据各国不同的区域和本土的特点得以合理的改造。同时,心理辅导因其对教育发展和学生发展的贡献而得到政府和学校的重视,美国、加拿大、比利时、法国、英国、荷兰、挪威、俄罗斯、德国、印度、日本、阿尔及利亚、南非等国家,在开展这项工作时均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到20世纪末,心理辅导已形成了比较繁荣的局面。
1.美国的学校心理辅导
在20世纪的上半叶,美国在学校心理辅导的理论研究、推广普及和管理方面,仍然处在世界的前列。理论上,罗杰斯(C.R.Rogers)的名著《心理咨询和心理疗法》的出版开创了心理咨询的新纪元,罗杰斯对传统的以咨询者为中心的方法提出了挑战,他提出了以当事人为中心,给当事人自我认识的机会。由于罗杰斯治疗模式的影响,学校心理辅导的重心发生了转移,以职业辅导为主的学校。心理辅导转变成以情绪人格辅导为主的心理辅导,心理辅导的范围更加扩大了。20世纪50年代后期,在埃里克森(E.Erikson)的生命全程发展观的影响下,美国学校心理学者又开展了发展性心理辅导的研究,关心学生在不同发展阶段面临的任务及对应策略的研究,并强调对各种心理冲突和危机的早期预防和干预,以帮助学生顺利成长。至今,发展性心理辅导已被全世界学校心理辅导工作者认同,发展性理论的提出可以说是20世纪心理辅导理论的一项重要突破。
(1)美国学校心理辅导的组织和辅导内容
心理辅导在美国的推广普及,主要体现在人员培训、组织机构的建设和管理上。美国1937年仅有1297所高级中学聘请了2286名专职心理辅导人员;到1960年,全美中小学已有专业心理辅导人员7.9万人;现在,多数州要求大约每300名学生应配备一名专职指导人员,他们一般由具有硕士学位水平的人员担任,并具有州政府颁发的从业证书。美国有400多所高校设有辅导专业。大学成了心理辅导专业人员的培养基地。从组织来看,20世纪 50年代美国人事与指导协会(APGA)(America Personal and Guidance Association)的成立对学校心理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它把心理咨询、职业指导等多领域的心理学工作者组织起来,使全美心理辅导工作更有组织性。美国学校咨询协会(American school Counselor Association)于 1953年加入APGA,20世纪70年代APGA发展成一个具有强大活力的专业学术组织,并制定了心理咨询硕士学位专业教育标准和心理咨询博士学位专业教育标准,这使得美国心理学专业人员的培养更加科学化、标准化。19 9 3年,APGA更名为美国咨询和发展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简称 AACD)。1990年,AACD成员达到了 58 000人,AACD始终支持着学校心理辅导的发展,使得组织机构的支持和服务成为美国心理辅导发展的一大特色;1992年,AACD的分会美国学校咨询协会发表了《孩子是我们的未来,2000年的学校咨询》发展规划,成了美国学校心理辅导发展史上的又一重要事件,表明了AACD对心理辅导发展的重要作用。
在美国学校心理辅导的发展过程中,政府的参与作用不可忽视,美国的一些州通过立法来支持学校心理辅导。1944年,退役军人管理委员会建立了全国范围内的辅导服务网络。1946年通过的乔治一巴登法案促使政府制定了一个心理咨询人员的培养计划。其中最有影响的是 1958年的《美国国防教育法》(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Act)。
现今美国的心理辅导在发展性理论的指导下已具有较为丰富的辅导内容,诸如协助学生拟定课业表,安排学生与企业代表见面,帮助学生解决因父母离异而产生的疑难,指导学生改正吸毒习惯,讲授结交朋友的技巧和约会须知,甚至帮助学生巧妙地通过考试等。这里罗列的是美国学校心理辅导的六方面内容:
◆ 在课业、社会生活等方面个人问题的咨询;
◆ 就业指导及跟踪性服务;
◆ 信息服务;
◆ 为每个学生建立详细而系统的积累性档案,以记录其智力、兴趣、性向、人格特征和测量结果、学业成绩、嗜好健康状况、家庭历史丸景、经济状况、打工经历等内容;
◆ 磋商性服务,主要是指导人员与社会、家庭和学校联系合作;
◆ 辅导学生治疗心理疾病和矫正不良行为习惯。美国的心理辅导也有其本土特色,即强调个人本位,服务于个人需要,帮助自我发展。
(2)美国学校心理辅导人员的培养
1954年美国心理学家协会(NASP)召开的塞耶大会(Thayer Conference)是对学校心理学专业训练规范化最有影响的一次大会。当时只有28所大学设有学校心理学专业,其中只有10所大学有资格授予博士学位。在1960~1980年间,学校心理学专业大量增加。到1999年,全美国已有218所研究生院设有学校心理学专业,其中五分之一的学校心理学专业能授予博士学位,其余授予硕士学位和学校心理学专家资格证书。学校心理学博士专业把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和学术研究能力作为重点,而非博士专业则侧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各大学学校心理学专业的质量由美国学校心理学家协会(NASP)和美国心理学会(APA)负责鉴定,APA只为授博土学位的专业作鉴定。如专业鉴定合格,NASP或APA为其签发鉴定书。申请的学生都希望进入被NASP或APA认可的学校心理学专业学习。
学校心理学的课程也按NASP或APA的规定而设置。学校心理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包括五个方面:
◆ 心理学基础课程,如人类学习理论,行为的生物学因素,行为的社会及文化因素,发展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等;
◆ 教育学基础课程,如特殊学生的教育,学习辅导技术,学校的管理与运作等;
◆ 心理诊断与干预,如心理教育测量,行为矫正技术,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青少年性格测量,咨询会诊,神经心理测量等;
◆ 心理学统计与研究方法,如研究方法,统计学,心理测量学,项目评估等;
◆ 职业心理课程,如心理学史,学校心理学家的任务和职责,职业道德与服务标准等。
一般来说,硕士生需要三年的时间完成所有的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而博士生则要花四年的时间。此外,博士生还要通过博士生资格考试,专业知识的口试和博士论文答辩方可取得学位。除了完成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外,学生还必须完成两年在校短期实习(一周三天)和一年离校正式实习。实习期间,至少有一半时间必须在中小学,其余时间可在医院或诊所。学生在完成学校心理学硕士、心理学专家或博士学位后可获得所在州的学校心理学家证书。持有博士学位的学校心理学家有资格参加各州的心理学家执照考试,一旦通过,他们的服务范围可以不受所学专业的限制,并能设立私人诊所。
2,日本及其他国家的学校心理辅导
现代学校心理辅导在美国兴起和发展、广泛地影响了世界各国。近半个世纪以来亚洲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学校心理辅导也得到了很快的发展。在印度,临床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测量的研究较为深入,因而这些方面的研究成果被用到学校心理辅导领域,广泛采用心理测验方法进行心理咨询,对吸毒、犯罪、酗酒、青少年违法等方面开展了诊断咨询和心理咨询与治疗。学校心理学家除了本职工作外,还负担着行政管理和教研任务。在马来西亚,随着现代教育体制的建立,政府逐渐重视学校心理辅导,在1960年,就出版了由教育部编著的《学校辅导服务》,以政府的力量推进心理辅导发展。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开始日益重视学校心理辅导在现代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从亚洲的发展情况来看,日本的学校心理辅导较为成熟,并具有代表性。
一般认为,日本的学校心理辅导的诞生,是从1946年日本教育改革时期开始的,二战结束后,美国的学校心理咨询迅速传入日本,为日本教育部门采纳,并开始使用“学生辅导”一词。其最终目的是使学生适应社会生活,有较好的品行并被社会所接纳。正如日本著名教育家福田庆辅所说的,学生指导不是以改变个人的个性或环境为目的,而是帮助学生建立个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体制。
日本学校心理辅导主要处理两类主要问题:一是偏重于认知的问题,例如升学、就业、学习方法等方面的问题,心理辅导教师主要给予知识性的辅导;第二类是偏重于情绪的问题,例如学生在情绪、态度、行为方面的问题,如自杀。学校恐怖症、厌学症、学习障碍、不良行为、性格偏差。校内暴力等问题,这类问题往往需要高层次专业化的心理学干预。近20多年来,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日本社会出现了较多的心理问题,并扩散到学校,影响了教学质量和学生心理素质,因此,加强心理辅导成了社会的需要。
日本学校心理辅导在管理、方法和专业人员方面都具有不同于美国的特色。在管理上,体制较美国更加严密,日本学校教育法规定,心理辅导由地方教育部门进行管理和监督,初级中学应设立学生辅导主任,掌管学生辅导;设立前途辅导主任,掌管学生选择职业和其他前途辅导事项。学校均制定周全的辅导计划,包括学生、学业的辅导重点,各部门辅导活动的计划等,并建立严密的组织网络和专门的学生辅导部。
在人员配备方面,以中小学教师的兼职辅导和地方心理学专家的专职咨询相结合,调动一切力量,重视班主任的作用,甚至运用生活委员等学生干部。在辅导方法和技术方面,日本保持和发扬了本民族的优良传统,如采用以日记、作文和信件为线索进行指导的生活作文教育,班主任和学生恳谈法等。同时,也批判性地借鉴了国外的方法和技术,除采用罗杰斯的以当事人为中心的心理咨询技术外,还采用了行为疗法和精。神分析、认知疗法等。总的来说,日本学校心理辅导的发展既吸收了西方心理学的精华,又保持了本民族的传统,在发展过程中避免了全盘西化的倾向,更具有本土性和适应性,为亚洲其他国家的学校心理辅导发展提供了一些可借鉴的经验。日本东京吉森女子大学的富库哈瑞教授指出,在心理咨询与辅导研究中,通过交往途径探索日本民族特点的问题应该受到重视,这一课题有待今后的进一步研究。可以预期,日本未来的心理辅导发展将仍会保持浓厚的本土化色彩。
第二节 内地学校心理辅导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内地学校心理辅导的现状
我国内地(注:指我国大陆地区)学校心理辅导的产生和发展一般认为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通过近20多年的发展,目前呈现出如下特点:
1.党和政府对学校心理辅导的高度重视
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集中体现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颁发的学校心理辅导(文件上统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条例的制定和颁布上。
1994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颁发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迸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再一次指出:“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1999年8月,国家教育部第一次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专门颁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作了非常具体的要求和规定。
2001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再次颁发了《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又一次指出:“中小学都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2001年3月 15日,九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也明确要求:“特别是加强青少年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心理健康和法制教育”,这是我国第一次把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五年规划。
2001年4月,国家教育部又颁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这是继1999年8月教育部就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专门颁发文件后,又针对大学生再一次颁发文件。这两个文件对全国大、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2001年6月 14日颁发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中又十分明确地指出:“加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由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国家教育部成立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委员会,加大对全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与此相应,大部分省、市、地区都成立了由领导、专家和富有实践经验的一线教师组成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指导委员会,开展组织协调、政策制定、科研、培训、评估检查等工作,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广泛深入开展。例如,北京市由市教委德育处牵头,成立了由市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中科院心理所、北京师大、清华大学等有关科研人员参加,实验区和实验校组成的三结合队伍,并要求有条件区县都要成立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在学校心理辅导工作中的作用。除此之外,上海、天津、成都、石家庄、辽宁、浙江、江苏等省市也成立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领导或指导小组,并制定和颁布了相应的规划和指导纲要,负责本地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划、指导、协调和研究等工作。
2.全国各地积极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学校心理辅导活动
我国中小学心理辅导工作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迅速发展,其中大城市的心理辅导工作走在全国的前列。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1986年就开展了“初中毕业生升学与择业指导的研究”的课题,通过边实验、边研究、边推广的发展模式,使中小学心理辅导得到了很快的发展。1989年,上海市成立了中小学心理辅导协会,该协会成了全国最早以推广、研究、普及、提高中小学、幼儿园心理辅导工作为宗旨的专业性团体,该协会积极培训上海市的心理辅导人员,率先在全市建立了一批心理辅导实验学校,并积极尝试心理辅导研究,取得了较好的辅导效果。广州市1987年开通了“广州市中小学心声热线电话”,是国内第一家以电话咨询为手段的中学生心理辅导机构,由一些具有青少年教育工作经验的人和专家、社会知名学者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和指导,热线电话的内容包括校园生活、学习方法、青春期卫生、心理卫生、交友艺术、毕业就业、家庭伦理、权益义务八个方面。到20世纪90年代,心理辅导在我国进一步深入发展,心理辅导由大城市向中小城市发展,热线电话、心理咨询室、心理老师在许多城市的学校里已不再是陌生的名词,开展心理辅导的实验不断增多,心理辅导的课程化尝试开始出现,心理辅导人员培训班层出不穷,心理辅导研究成了学校 开展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从1994年至1996年,全国学校心理辅导与教育研究会连续召开了三次学术研讨会,对学校心理辅导进行了总结和研究,就今后的心理 辅导工作努力方向形成了共识。
3.学校心理辅导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得以广泛开展
近20年来,我国有一批学者、专家和广大教师认真开展学校心理辅导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仅“九五”期间,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申报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心理辅导等方面的课题就达70多项,每个省市各级各类教育科研立项的相关课题更是不计其数。此间学生心理辅导的实验研究,成为教育科学、心理科学最为热门的一个领域,而且成效显著。仅“九五”期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中影响大、成果显著的就有:北京师大郑日昌教授主持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问题”,上海市教科院吴增强研究员主持的“中小学心理健康运行系统的研究”,北京师大沃建中博士主持的“中小学心理素质建构与培养研究”,湖北省武汉市教科所研究员徐学俊主持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辅导体系研究”,湖南师大郑和钩教授主持的“中小学生协同教学与心理发展研究”,安徽师大张履祥教授主持的“优化学生心理素质结构,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等等,这些研究课题内容涉及面广,参与研究人员多,持续时 间长,整体效率高,为推进学校心理辅导工作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4.加强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近年来,全国各省市都开始认真抓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培训工作,举办各级各类心理健康教育的长、短期培训班,有关高校还积极配合地方教育发展需要,调整专业或课程,培养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这些措施对建立一支学校心理辅导的基本队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例如,北京市2000年就对1500名专兼职教师进行了培训;上海市从1999年起,开始了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的上岗培训工作,并核发“资格证书”,此外,还组织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讲师团;天津市规定每校必须有1~3名心理辅导教师持证上岗,目前已培训12000名教师。其他如吉林、辽宁、四川、河北、江苏、湖北等地也都采用不同方式培训了一批专兼职教师。除了教育行政部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组织的各种教师培训外,中国心理学会、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中国教育学会等一些国家级群众学术团体以及各省市相关群众学术团体也开展了大量的培训工作,为学校心理辅导的师资队伍建设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5.出版了一批学校心理辅导专著和教材
目前有关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出版物,如专著、教材(包括教师用书、学生用书、家长用书)和科普读物层出不穷,其中质量较高,影响较大的当属一些重大研究课题组编写的理论专著、教材及参考书。例如,丛立新主编《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和《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吴增强主编《现代学校心理辅导》(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现代学校心理辅导丛书》(4册,上海教育出版社)、《学校心理辅导活动指南》(高、初小学生和教师用书共6册,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江海燕主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丛书》(4册,暨南大学出版社),张履祥主编《学生心理素质结构优化指导丛书》(2辑约20本,安徽大学出版社),沃建中主编《中小学生心理导向丛书》(约50册,每年级2册,每本有教师用书,科学出版社)。另外,还有林崇德、郑日昌、刘华山、陈家麟等人撰写的学术专著等等。这些专著和教材,发行量大,影响范围广,对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我国内地学校心理辅导存在的问题
我国内地学校心理辅导目前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师资培养问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建议:每“加名儿重应不少于一名学校心理学家为他们提供服务,而按这一标准,中国至少需要2万名以上的学校心理学专家,但国内现有的培养机构无法从质和量上保证这一需求。另外,当前从事学校心理辅导的教师大多数是半路出家,有团队干部、班主任、校医、政治课教师等,对心理学知识尤其是心理辅导的基本知识缺乏必要的了解和掌握,因此这项工作的科学性和严肃性受到了损害,使得学校心理辅导的质量难以很快提高,极个别教师甚至误导了这项工作的发展方向。
2.信息与技术缺乏的问题
心理辅导不仅需要提高辅导人员的水平,提高“软件”的质量,同时也要在信息与技术等“硬件”方面下功夫。心理辅导要建立在正确的评估、诊断的基础上,但中小学中往往缺乏必要的评估手段,测量工具落后,许多修订的量表因不合国情而不能发挥评价作用,对心理辅导的发展极为不利。而且由于部分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水平较低,特别是缺乏相应行为规范的约束和指导,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失控现象时常发生,并造成了一些极为负面的影响,如滥用测验量表或其他测验手段,随意解释测验结果,缺乏对测验结果及学生心理问题的保密等。还有,未经加工处理和改造,直接将西方的有关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原理、方法、技术和手段等照搬到文化背景截然不同的我国学校教育活动中,显得弊大于利。
3.流于形式的问题
时至今日,仍有相当数量的学校和教育工作者错误地认为,素质教育、心理辅导仅仅是形式而已,升学、“应试教育”才是根本。因此有些学校虽然名义上开展了心理辅导的实验和研究,也开设了心理教育的课程,配备了教师,设置了心理咨询与辅导室,建立了学生心理档案等,但是由于忽视教育者自身思想观念的转变和更新,最终使学生心理辅导流于形式,难以达到预期目标;或者是为满足一时之需,如应付检查、评比、达标等活动而开展一些名不副实,甚至虚假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这种形式化倾向使学校的心理辅导工作不能切实开展,成为当前影响心理辅导真正全面开展最为有害的因素。
4.地区间差异问题
当前,学校心理辅导在我国如上海、北京等地区已进行了近20年的研究与实践,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是就全国内地而言,发展极不平衡,悬殊很大。有相当多的地区对此还很陌生,连最基本的常识和观念也很少了解,违背心理健康教育的行为和事件常常发生。总体看来,大中城市、经济发达地区、东南沿海等地区重视程度高,普及面广,发展速度快。而小城镇、中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特别是广大农村的中小学,无论是重视程度、普及面还是发展水平都很不理想,两者差距十分显著,特别是占人口多数的农村中小学几乎还是空白。这样,就全国内地来说,学校心理辅导的整体水平就显得偏低。
第三节 学校心理辅导的发展趋势
一、国外学校心理辅导的发展趋势
学校心理辅导从萌芽发展至今,已逐步走向完善和成熟,在许多国家的实践中,各自形成自身的特色,但从总体来看,具有如下的发展趋势:
在理论上,许多国家学校心理辅导均采用兼收并蓄、博采众家的做法。例如日本学校心理咨询员推崇来访者为中心的理论,还适当地辅以行为矫正理论、精神分析理论和认知理论。同时,对辅导模式理论则由矫治性模式转向重预防和发展模式,这样使得辅导的范围由侧重于生活学习及情绪方面的学生的辅导扩大到了全体学生的辅导。同时不仅关注学生的现时问题,而且用预防干预等技术影响学生的一生,保证学生健康的成长。
在队伍建设方面,更多的国家吸收了美国经验,即加强各类辅导人员的培养,制定从业标准,加大政府对心理辅导支持的力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学校心理学专业入学标准(1956年),许多国家以此来改进和规范心理辅导人员的培养。许多国家正采用或积极制定明确的职业准则来指导心理辅导实践活动,内容涉及道德与法律、权限、保密、测量与研究等方面,而由于心理辅导对教育的支持作用越来越明显和重要,许多国家的政府和教育部门制定了政策和法规确保心理辅导的实施,并加强对心理辅导的投入。
在技术方面,许多国家均努力建立辅导网络、信息沟通网络,并加强心理测评,充分开发技术资源。在校内,采用专职人员和兼职人员相结合的模式,使心理辅导深入到学校、家庭和社区里,扩大学生接受辅导的机会。例如在美国,学校心理辅导人员可以发动学生来帮助其完成测量、评估等方面的具体事务工作,提高了工作人员的效率。由于在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心理辅导受到技术资源贫乏的限制,因此通过成立协会、学术研究机构来建立信息沟通网络,并重视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利用计算机网络交流信息,利用计算机技术提高心理测量和评估的效率与质量。
二、我国内地学校心理辅导的发展趋势
1.普及化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特别是教育观念的更新和对学校心理辅导重视程度的提高,学校心理辅导必将由现在的少数实验学校逐步扩展到一般学校,由重点学校逐步扩展到普通学校,由大中城市、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逐步扩展到中小城市和内地经济欠发达地区,直至建立相应制度,步入正规化、制度化,从而得以全面实施,获得普遍发展。普及化的发展方向还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将从学校逐步推广到社会,例如设立面向社会的心理咨询与辅导中心、心理咨询热线电话等,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不限于学校学生,还包括其他青少年、学生家长及社会大众。
2.专业化
学校心理辅导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要推进这项工作向科学化和规范化发展,必须建立一支训练有素、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师资队伍。但是当前我国学校心理辅导工作者多由非专业人员兼任,知识、经验的不足和角色的混乱,使得心理健康教育质量与效果无法提高,有个别教师甚至误导了这项工作的发展方向。在未来的工作中,教育者的专业化程度将有所提高,培训时间和频次将延长和增加;有更多的省市地区将制定执教(从业)人员的专业标准,通过考核等方式颁发资格证书,以保证执教人员的专业水平。除了通过继续教育来提高在职教师心理辅导专业水平外,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有更多的高等学校大力发展相关专业,为普通学校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医疗部门和相关单位的有关心理辅导专业人员的积极介入,将对此项工作专业化发展方向有积极的意义。
3.现代化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未来学校心理辅导工作各方面的现代化提供了保障。特别是计算机将在学校心理辅导中获得广泛应用,由此可能出现的趋势有:学生各种心理档案资料的储存、管理、运用将不再是人工处理;计算机将提供更多的信息给学生,以增强心理辅导的层面;通过计算机对教师进行大规模专业训练;建立全国性学校心理辅导网络系统,成员间可以互通信息、相互合作,实现资源共享等。另外,会出现学校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专家系统,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问题与需要直接在网页(站)上寻求指导,或与某些专家直接对话或利用电子邮件通信等等。总之,方便、快捷、丰富的现代化技术手段,将使学校心理辅导更加普及,更具成效和影响力。
4.本位化
学校心理健康辅导的本位化,就是强调教师全员参与学校心理辅导工作,即全校教师在校长的带领下,针对全体学生当前存在的问题,制订一个共同的目标及工作重点,通过全校性的教育活动改善学生整体行为。这种全校教师参与全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可最大限度集中教育的人力资源,给学生施以更全面的影响。此外,它还有利于提高每个教师的责任感和自觉意识,易于形成最大教育合力。当前,我国学校心理辅导专业人员较少,教育力量薄弱,本位化发展方向是改变这一状况的极有效的策略。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心理健康教育观念的深入人心,本位化将成为我国学校心理辅导的重要发展方向。
5.本土化
学校心理辅导的本土化,就是学校心理辅导的理论与技术要更适合本国、本民族、本地区的具体情况,更能反映与适合自己国家、民族及民众的心理特征,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色。具体到我国来说,就是中国化的问题。目前,学校心理辅导所运用的理论、方法、技术、手段多数移植甚至完全照搬欧美国家。以测验为例,引进的国外量表远远超过我们自编的,有些量表引进后甚至未经修订就开始应用,可信度很低,不适合我国国情,不适合我国学生的心理发展和特点。今后的发展趋向是,学校心理辅导更适合我国国情,更注重实际教育效果,更注重将国外先进的理论与我国的国情和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相结合,并努力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心理辅导的体系和方法,这既是个方向,也是一项艰苦而且必须为之奋斗的目标。
第四节 学校心理辅导:面对未来学生与明日学校
一、现代学校心理辅导的实质
综合现代学校心理辅导的现状与趋势,我们有必要做一个小结,即我们所说的现代学校心理辅导其实质究竟是什么。有这样一种表述称:学校心理辅导,指教育者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行为科学乃至精神医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与技术,通过集体辅导、个别辅导、教育教学中的心理辅导以及家庭心理辅导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调节,从而充分开发自身潜能,促进其心理健康与人格和谐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这一定义基本包含三层意思:
1.学校辅导的直接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其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而人的素质结构应该包括:个体独特具备的生理素质、作为中介层面的心理素质和包括道德素养与文化素养两层意义的社会文化素质。
2.学校心理辅导是帮助学生开发自身潜能、促进其成长发展的自我教育活动。其基本特征包括:
(1)以积极的人发展观为理念。
(2)以学生的成长、发展为中心。
(3)以他助—互助—自助为机制。
3.学校心理辅导是以咨询心理学为主的多学科综合的教育方法与技术。
这里强调的是心理辅导在方法上与传统的学校思想教育显著区别,即:
(1)它不是一种带有指示性的说教,而是耐心细致的聆听和诱导。
(2)它不是一种替代,而是一种协助与服务。
二、来自未来学生的挑战
21世纪的学生还需要心理辅导来帮助他们优化自己的发展,并保证自己获得成功吗?答案是肯定的。在目前学生的发展过程中,他们需要面临的存在的困难丝毫不少于20世纪80年代后的学生,而且没有迹象表明这些压力会在将来得到舒缓。
当然,我们不能准确预测未来,来帮助学生改变目标。但是采取预防措施、提供发展目标对未来学生而言是心理辅导的一大功用。
1.家源性的问题
这一变化包括家庭的重新定义和家庭的重组:离婚、再婚、同居、单亲等这些因素影响了原本平衡的家庭结构和生活模式。于是每个独特的家庭的价值观和对问题的看法都会影响到学生,被打破的家庭和谐,会对他们造成不可预计的影响。
这样的问题还包括家庭暴力,暴力作为一种现象对学生认知群我关系会有极大的影响,并深刻到左右其学校的学习生活,许多学生会为自己的面子或解决冲突而不惜代价地采取攻击性行为,而同时内心又会感受沮丧。
家庭压力和不适应的教养方式也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学生会感受不被尊重,同时产生摆脱压抑的冲动,这一冲动直接投射在学习上倦怠避学或者情绪上悲观消极。
2.多元文化的影响
多元文化正以各种渠道充斥学生的生存空间,无论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文化的差异性毫无疑问会影响到学生的判断和自主选择。一旦一个惯性的文化价值存在,其共生的行为习惯就会影响学生,分散的学习目标会出现,这样的分散有利于学生丰富思考内容,但也为整体性的提升带来一定的困难。
三、应对明日学校的挑战
学校在过去或是将来,都是因为有学生的存在而真正意义上“成为学校”(to be school)。我们面临的挑战包括:教育价值取向的确立,适应技术变化发展的需要,终身教育理念的培养,多元文化对校园的冲击,暴力行为对校园的危害等等。
改变这样的局面,我们需要的是家长的参与,教师的合作,社区的支持与同伴教育。而今天我们正在为应对明日学校的可能做着准备:我们的心理辅导将提供对家庭教育的支持,对班主任工作和学科教学的渗透,对教师工作的支持,引入社区力量及开放社团活动等等。
面对21世纪,心理辅导将会面临更大的机遇和挑战,但我们可以相信,随着对心理辅导认识的深入以及人类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心理辅导仍然有着光明的未来。
【阅读思考】
1.本章介绍了对美国学校心理辅导发展有推动影响的重大运动。请独自或者以小组的形式,对你所在的学校心理辅导发展进行调研,其中有哪些事件影响了其发展?
2.在你看来,教学经验与成为一名成功的学校心理辅导者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3.假如你被学校聘为专职的心理辅导教师,你将如何确立自己的职业身份,并且会采取何种措施来开展你的工作?
4.在你看来,教育主管部门或学校行政机构在心理辅导教师的身份和角色认同上应持何种立场?
【参考书目】
1.吴武典,学校辅导工作,台湾:张老师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4
2.孙少平,国外学校心理辅导发展的历史和现状,现代教育理论丛,1995(1)~1995(2)
3.易凌峰,国外心理教育发展对我国心理心理教育的启示。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4(4)
4.谈香港中小学生辅导的发展与管理及其对国内中小学心理辅导工作开展的启发,中小学教育管理,1995
5.常永平,美日中小学学生指导模式的比较,比较研究教育
6.周燕,论心理教育健康研究的几点思考,教育研究与实验,1995
7.唐松林,论心理咨询与德育的关系,高等教育研究,1999
8.阳泽,刘电芝,学校心理学发展的历史、特点及其启示,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6)
9.杨连有,论学校心理学的中国文化,内蒙古师范大学(哲学社科学版)2002.6
10.崔景贵,我国心理教育的研究困境和变革,教育研究2001(5)
11.姚本先,方双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导论,安徽: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12.郑日昌,陈永胜,学校心理咨询,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13.徐光兴,学校心理学——心理辅导与咨询,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14.刘翔平,学校心理学——学生心理教育评估与干预,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19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