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纲”教育在化学学科教学中的渗透
化学教研组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基础教育若过分强调升学的需要,就会在无形中将教书与育人剥离,在教辅材料满天飞的环境里,学生淹没在题海之中,缺乏对他人的关心、对社会的关心和对科学家所应有的崇敬,缺少精神和信仰,没有激情和乐趣,厌学逃学等等。所以当前突出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不仅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落实教书育人的内在要求。
化学可以引导学生用化学知识思考空气污染问题、水质污染问题以及不可降解塑料问题等等;用化学知识思考能源短缺问题、资源的循环利用问题以及森林消失和温室效应问题等等;用化学知识思考人类营养问题、医药保健问题等等。从这些学科教学的熏陶中教育学生:人应该懂得感激大自然赋予我们的财富,懂得珍惜这些自然资源,懂得保护自然环境,懂得按照自然规律办事,这样人才能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才是“道法自然”,才能生活得有智慧、有尊严。培养学生的感恩心和责任意识。
在传统教学观念上,化学学科和人文精神是不相关的,但是对化学学科许多内容和方法深入分析后不难发现,人文精神和民族精神始终渗透其中,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化学与人文科学从来就是紧密联系的,许多伟大的科学成就都是科学家在沉湎于一定情绪上的高度体验而产生的,这样的科学家必然具有深刻的人文思想和人类终极关爱的价值观,而不仅是一套解决自然科学问题的技巧和方法。
在新的理念下实践新的教学,在化学课堂中落实“两纲”教育,实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挖掘教材中隐性的人文素材,潜移默化,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如在高一学习物质分离的方法之一“萃取”,可以结合前边学过的一些物质分离的方法,进行对比学习,在学生知道了“萃取”的概念之后,就举成语“群英荟萃”,学生理解改成语中“萃”的含义,从而更深刻的理解“萃取”。将铁矿石用焦炭做还原剂在高温条件下反应,首先炼得有一定含炭量的生铁;生铁如果再用氧化剂去氧化其中的碳,使含炭量进一步降低并增加硅、锰等元素,就会炼得比生铁机械性能还好的普通钢;普通钢如果再加入铬、镍等元素,就又会炼得抗腐蚀性能强的不锈钢。当学生知道这些知识后,引导学生思考“百炼成钢”这个成语在语文上怎么解释?它有什么人生寓意?经过简短的发言,学生们很容易领悟到在人的成长道路上,也要经过千锤百炼,不断剔除自身的劣性与不足,广泛吸收外界的营养与精华,才能成长为高素质的人。
二、通过一些科学家、科研成果、化学发展史、化学与科技、化学与生活等介绍,激发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热情,塑造学生高尚的品德修养以及对化学之于人类环境、社会进步的正确认识。
如:高一卤族元素这一章节的学习,谈到元素钫(Fr)时,就可以讲讲法国化学家佩丽1939年研究发现一种新元素后,将其取名为钫,以纪念自己的祖国法兰西。科学家的这种爱国情怀令人感动,由此学生很容易联想到耳熟能详的同样具有爱国情怀的发现钋和镭元素的波兰科学家居里夫妇,而居里夫人执着科学、孜孜以求、奉献一生的故事更令人荡气回肠。在我们国家也有诸如此类的故事,都可以成为德育素材:如高一讲到黑火药时,可以联系我国的四大发明;如高一讲到化学变化中的能量变化时,可以联系神州系列飞船燃料等;如高一讲到氯碱工业时,可以介绍化学家吴蕴初先生及他的“天”字号的化学工业;如高二讲到有机物时,可以联系到上海石油化工园区、吴泾化工厂90万吨乙烯工程、新型化学合成材料等;如高二讲到炼铁炼钢时,可以联系到上海钢铁工业,上钢三厂的变迁,宝山钢铁总厂等;如高三的纯碱工业的教学,就可以对学生介绍侯德榜制碱法,他开创了中国最早的制碱工业,这些无疑都能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重视挖掘化学课程中化学美的育人功能,提高学生审美品位和真善美的情操
在化学学科中其实也有它的美学、哲学内容。如:金刚石的璀璨夺目、水晶的玲珑剔透、金属晶体的天然光泽等,这些外在美无不与它的内在结构美相统一,而其内在的天然结构正是一种“真”──“真”与“美”相统一;再如焰火的五彩缤纷无不与其化学反应的“真”相联系,现在使用的元素周期表的形式美正是元素递变规律的“真”使然;又如“酚酞遇碱显红色”这一化学反应的“真”用于制作喷泉就会使人产生美的悦感,如果用于巫术骗人“捉鬼治病”就会使人产生“恶”的愤慨。科学的“真”与“美”和“善”辩证统一的道理蕴含其中。
4、将课堂教学和实际生活紧密结合,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于人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
如:在卤素的教学中,可以及时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应用,市售食盐中的碘的检验。同时,在教学实践中,根据条件,可以布置一些课外的接触社会的“动手实践”活动。如、社区自来水的成分调查、自来水厂生产过程中要用到哪些化学物质及这些物质是否对人体有害等。
如:结合教学内容,帮助和引导学生掌握自我保护、应对灾难的技能;学会尊重生命、关怀生命,学会用恰当的方法保护自己;学会与他人进行沟通与交往;培养与他人的合作精神。理解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珍惜水资源与其他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如(1)自我保护:化学实验室安全、酸碱溶液的处理、化学药品的使用、灭火的原理和方法、有毒气体的防护等;(2)人与自然:了解并关注水、空气的污染与人类的健康、水的净化、空气质量的改善方法与措施等;(3)健康生活:了解吸烟、吸毒的危害,药物、酒精对人的影响等。
总之,在化学学科教学中,应以化学教学内容为载体,以人为本,自觉推进化学教学与人文教育的有机融合,在教学中落实“两纲”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