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纲”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渗透
历史教研组
德育教育 |
教材相关内容 |
国家观念
(国情意识) |
中华文明的起源;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大一统帝国的重建;汉武帝时代;东汉兴衰;割据与分立;南北对峙与民族融合;隋唐政治新格局。元、明、清朝的统一,突出康乾盛世。开国大典,联系我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国,国民经济得到恢复,使社会主义制度得到建立,可以进行国旗国歌教育。结合上海日新月异的变化,可以介绍伟大的历史转折和改革开放,介绍中国走向世界的脚步。 |
革命传统 |
鸦片战争以来的历次战争和条约以及中国人民反侵略的斗争。对日作战包含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与随后的正面战场与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经历了八年的血雨腥风的洗礼后,终于赢得了抗日作战的胜利。而后,中国人民又战胜了蒋介石反动派,最终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
文化认同 |
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商朝与青铜文化;封建邦国与礼乐文化;隋唐灿然的文化交流和文学意识;辉煌的(两宋)科学技术;康乾盛世的文化以及早期的西学东渐。三大宗教的传播。 |
现代意识 |
新航路的开辟,文艺复兴运动与宗教改革为后来的英法资本主义革命奠定了基础;两次工业革命,以及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与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有着紧密的关系。国联和联合国的建立。战后科学技术革命;西欧一体化进程;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的发展,以及我们面临的经济全球化和全球性问题,都能培养学生的现代化意识 |
民主法制意识 |
中华法系;罗马法;英美法系;英法民族国家的形成;民主和独裁的较量,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及其对人权的保护;一国两制的提出和建立,市场经济的建立 |
理想与意识 |
近代中国政权的变化以及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对中国的近代化所作出的努力。新中国的改革开放,经济改革,人权事业的进步外交走向世界。科学发展观给新一代提出了很高的期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