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纲”教育在高中《生命科学》教学中的渗透
生命科学教研组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关怀生命是学校现阶段思想道德教育的重中之重。在上海教育局下达的《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以及《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简称“两纲”)的指导要求下,总结多年来教育经验,结合中华民族泱泱五千年儒家文化背景熏陶下,重视“两纲”教育是对人的精神的培养这个教育本质的有效体现,也是为了避免高分低能,重视学生国家荣誉感的重要标志。从另一方面,不断重申的为学生降压唯有加强学生生命科学教育,指导人性化的教育才能真正达到培养出符合现代化需要的人才。如何将“两纲”教育精神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际中去?是我们教师值得研究的。
一、生命教育在高中《生命科学》教学中的渗透:
作为生命教育的显性课程《生命科学》的课堂教学无疑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一片主阵地。《生命科学》教材上的每一个知识点都融入了生命教育的内涵,因而每一堂生物课实际上也就是一次生命教育的洗礼。
1、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揭示生命,透析生命的本质。
例如:《生命科学》第一册第二章“生命的物质基础”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组成生物体的元素以及由这些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同时也认识到生物体内的元素和自然界的元素组成有着统一性的一面,这里的潜台词就是生命源于自然,是自然的重要组成,我们要更自然的让它融于自然。然后在第三章“生命的结构基础”,告诉我们除病毒之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的结构和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内的各个细胞器各司其职让生命的机器不停运转,在这里我们同时懂得了生物的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原理。在第四章中,我们理解了生命的内部极其复杂的代谢活动,使得生命机体能正常而有条不紊的进行。第二册第五章“细胞内遗传信息的表达”中,我们从分子生物学这个微观的领域“看清”了生命的本质:遗传物质所携带的遗传信息在生命机器中“转录”“翻译”,然后以蛋白质为“半成品”转化并表达着生命。
可以说,这些内容的学习是一个相对枯燥的过程,但是当我们从物质的角度认识了生命的组成成分,从细胞的角度了解了生命的架构,从遗传信息的表达理解了生命的本质。这样一层一层铺展生命的时候,生命教育的目的之一——认识生命,已经不知不觉的渗入学生的心里,即便他今天只学会了“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是细胞”,那也是对生命的一种认识,不是吗?
2、在对生殖和生命的延续知识的传授中,展示个体的发展史,体会生命之珍贵。
自然界中的每一个生命个体,凡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都要经减数分裂产生配子,再由配子结合成受精卵发育而来,在受精过程中,几亿个精子经过“一场激烈的赛跑”其中只有活力最强的精子才能到达“终点”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并最终发育成新生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每个生命个体都是唯一的,都是最优秀的,都是来之不易的。而一颗受精卵在发育的过程中,又负载着母亲十月怀胎的艰辛,当一个小生命呱呱坠地,父母家人又开始无微不至的关怀照料,使他得以健康成长,这些伴随着生命的成长而付出的努力,是任何一个人都不能漠视和轻贱的。生命是平等的,神圣的。值得我们去珍惜和善待。无论是动物、植物还是人类,都有其生存的权利,都应得到尊重,而不应该无故戕害生命
3、在对生物体内营养物质的转变的讲解中,以学生关心的营养和膳食问题为载体,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用到实际生活,指导健康生活。
(1)合理的膳食即合理的营养,人一天也离不开营养,营养合理使人健康,营养不合理(不足或过剩)能致成疾病。所以合理的膳食,提供人体合理的营养,是人健康的四在基石中的第一大基石。但是,当前在营养这个领域里,营养不足和营养过剩都存在:一方面是营养不足,如蛋白质,应该占食物的12-14%,可国人调查才占8%,如维生素A、B、C、D、E、普遍都比较缺,有的地区和有的从群还缺少微量元素铁、碘、硒、锌等,造成相应的疾病的发生。另一方面,营养过剩,有些人为脂肪,特别是动物性脂肪报入过多,热量摄入过多,也引起肥胖症,高血压,高脂血证,高粘血证等,这些都是所谓“吃出来的病”。另外有些人滥用补品,有些人从不吃粗粮,有些人为了苗条,不吃早餐,不吃饱饭,整天处于半饥饿状态,心致造成严重的营养不良,还有的人饥饱不当,暴饮暴食,致使胃肠紊乱,营养吸收障碍,使学生能认识到合理的膳食的重要性并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
(2)“减肥”是目前社会上的一个热门话题,在很多爱美的高中生尤其是女生中,通过节食进行减肥的行为非常普遍。当我们学完生物体内三大类营养物质的转化这个知识点之后,可以了解到只要对膳食进行合理的调整和搭配,既可以达到减肥的目的,又有利于身体的健康,同时还可以免受“挨饿”之苦。而缺乏营养学知识的指导盲目的减肥,只会“整垮”自己的身体,甚至威胁自己的生命。
4、在讲解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时,理解热爱自然就等于热爱生命。
我们能幸福地来到这个世界上,他将生命进化的历程留下了缩影。在生命的起源中,在原始地球条件下,生命起源是经历了极其漫长的时间,是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过程,经历四个阶段演变而成。从这里我们就可以认识到:如果没有原始地球的环境条件原始生命是不可能诞生的。而原始生命又经历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才进化成现在地球上多种多样的生物。而在生物的漫长进化过程中,又曾有过几次生物大灭绝现象,但还是有很多生物顽强地生存下来,而在这个漫长过程中,任何一个微小的条件发生变化,都可能将生命扼杀。而且目前来讲纵观整个宇宙,也只发现地球上存在生命。所以地球上的所有生命,都是值得敬畏的,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人类今天能生活在地球上是来之不易的,因此我们要格外珍惜生命,更要格外爱惜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是环境造就了我们,是自然选择了我们。从生命诞生之日开始,我们已经是成功的个体。相信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只要我们去拼搏,同样我们也会成功 。
5、在实验中感受生命的价值,在实验中学会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
我们常常说我们要热爱自然,热爱其它生物,并要保护它们。可是《生命科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往往要做许多实验,其中不乏“杀生”的行为,关于这一点常常会有学生站出来质疑。比如在做“脊蛙反射”实验时,学生就会发问,“青蛙不是需要被保护的有益生物吗,为什么我们要在这里伤害它?”是的,这个时候学生们都感受到了它的生命价值,他们开始反思自己的“杀戮”行为了,这时候老师能做的就是告诉他们,首先在材料的选择上我们改成了人工养殖的牛蛙,相对来说这种生物比较多,所以实验室的用量不会伤害到它的种群发展,其次,作为蟾蜍、小白鼠等生物作为实验用,也是探究科学所必须的,在实验中可以让它们的价值得到升华。虽然我知道这样的解释有些苍白和牵强,但是在学生们小心翼翼,每一刀犹如划在自己皮肤上的表情时,我知道它们对生命是敬畏着的。所以在教学中我们也在不断探索和尝试把实验过程拍成录像,然后播放给学生看,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不断探索更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
类似上述在教学中挖掘生命教育的内容,渗透生命教育的例子有很多。印度伟大诗人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所以教育之“育”应该从认识生命开始,生命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学生认识自己,正视自己,喜爱自己,尊重自己,珍惜自己,然后才能学会对其它生命的尊重、理解、欣赏和关爱,才会懂得用我们学会的生存技能,适应自然适应社会,用我们学会的生物学原理,保护自己,保护环境。
二、民族精神教育在高中《生命科学》教学中的渗透:
作为民族精神教育的隐性课程,《生命科学》教材所显示的内容,似乎只是单纯的传授一些科学的知识,探究的手段,实验的方法等,并没有太多太明显能让我们看到像人文科学学科所显示的国家、民族、责任心、自豪感之类的字眼,在这门学科中进行民族精神教育似乎显得有些虚弱和空洞。而当我们进入新教材,用心感受,并结合《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中所要求的教育内容和当前的国情对教材进行一次“扫荡”之后,发现生命科学中的民族精神教育内容并非像我们所看到书本知识的表面显示的那样贫乏,我们还是能在这门学科中找到很多可以用来启发学生思维、涤荡学生灵魂、引起学生反思、激发学生热情、指引学生行为的民族精神教育内容。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只要加以充分地挖掘,《生命科学》这门学科将是民族精神教育的宝藏。
1、用我国在生命科学领域所取得的成就激发民族自豪感。
新教材的第一章《走近生命科学》中提到: 2002年中国科学家绘制完成第一张籼稻全基因组框架序列图,从而使人类第一次在基因组层面认识水稻;2003年,由我国等6个国家参与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宣告成功,成功的绘制出了人类基因组草图,而我国所负责的3号染色体中的3000万个碱基对的测序工作提前两年早已完成;还有在分子生物学领域内做出的举世瞩目的贡献即结晶牛胰岛素与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杂交水稻之父的成就等等;作为中国国民的我们,在这些字里行间,读出了骄傲,读到了自豪,爱国之情油然而升。
2、用展望生命科学新世纪的内容,引发学生的历史使命感。
在第一章展望生命科学新世纪中除了列举我国的科学成就,还列举了许多世界上最先进的尖端生物技术如后基因组、转基因技术、基因治疗,生物多样性,脑科学等,让我们在骄傲的同时也清醒地看到与世界的差距,提醒我们不可坐井观天,不可懈怠;在这一章内容中还提到了生命科学中的一些未解之谜,如脑科学等,面对这些,催发了学生对尖端技术的深入探究学习和打开未解之谜的玄机的志向,历史的使命感油然而生。
3、用全球面临的生态危机撞击学生的灵魂,引发学生的责任心。
目前全球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生态危机,温室效应、厄而尼诺现象越演越烈,海啸、洪水、泥石流、沙尘暴经常肆虐,再加上SARS的浩劫、禽流感的恐慌,H1N1与地球人的直面接触,并进入肌体,大自然正在发出它声嘶力竭的怒吼,每一声吼声都撞入人心,面对海啸中留下的无数尸体、面对非洲那些瘦骨嶙峋的儿童,面对艾滋病患者溃烂的疮疤,面对可以掀翻列车的沙尘暴,我们无语了,我们在思索该做些什么了吧!
4、从生物的互助现象,延伸到学习生活中互助与合作,学会沟通,
学会生存,提升团队合作精神。
利用生物与生物之间关系的内容,来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的情感。自然界中许多生物都是群体生活,相互协作。如草原上的斑马在狮子进攻时,雄斑马围成一圈,把母斑马和小斑马围在中间,可以有效的抵御狮子的进攻。而成群的狮子互相合作也可以大大提高捕食的成功率。象这样的例子是不胜枚举的。同样一个学生生活在班级这个群体中,也应互帮互助,以爱心、真心对待别人,那别人自然投桃报李。生活在这样一个和谐的群体中,可以远离孤独获得友谊,从而实现生命的永恒。
5、在对生物科学史的讲解中,用众多科学家的故事,体会并逐渐培养科学精神。
讲解光合作用过程的研究史,新教材中列举了一系列生物学家的科学实验,通过对这些试验,科学家一层一层揭开了光合作用这个地球上最重要的化学反应的具体过程。逐一掌握了反应的原料、条件、产物等一系列问题。在这堂课中,不仅可以从科学家那里学到科学分析的方法,合理设计实验的原则等科学精神;更加可以从他们身上学到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吃苦精神;同时通过这样一堂课,也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科学是在不断发展和进步着的,要时刻准备着投身到生命科学的研究中,并向那些诺贝尔获奖者以获得个人成就,也为民族添光。
6、用老师的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用教师对待工作和生活的热情给学生以示范。
“身正为范”是教师必须达到的一个层次。在“两纲”教育的实施的过程中,老师的影响和感染力是不可小觑的。我们讲细胞多能性的时候,可以把义务献血,捐献骨髓等内容渗透进去,以加强学生对他人的人文关怀,对社会的责任心;在保护环境的理念灌输中,教师生活细节中的环保行为更具教育意义,更能给学生以具体的行为指向,让他们懂得应该保护之后,更懂得如何实践;在学习和生活态度上,老师更应该用自己在课里课外洋溢的热情,去影响他们,让他们时刻都拥有向上的动力;在对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中,教师要教会学生说“不”,用教师严肃的口吻,严正的立场,告诉他们,面对毒品要坚决说“不”,面对污染等对自然的破坏现象要坚决说“不”,面对同学间,无论是身体还是情感上的伤害,要坚决说“不”。当教师的身正了,情真了,热情四射了,那么老师的魅力也将为学生所欣赏,其行为也将被学生所模仿。而这样的行为才是“两纲”教育期待的成果。
我国伟大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经对教育有这样的概括:“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确,教育不能仅仅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工具,更应该促进和培养学生个体生命的精神成长。学会与自然,与社会长期和谐共处,让每一个生命都闪烁出特有的光彩,那才是“两纲”教育的理想归宿。进行“两纲”教育将是一项长期的教育工作,让我们在平时教学的点滴中,潜移默化的渗透进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