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校园信息 学校通知 特色创建 德育园地 课程教学 校本研修 教育科研 教工之家 仰高春秋 学习园地
党建工作 - 学校简介 - 教师招聘 - 学籍管理 - 便民问答 - 校长信箱 - 学校地图 - 内容搜索 - 网站简介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校园新闻 - 每周安排 - 校务公开 - 时事热点 - 计划总结 - 党总支工作 - 管理制度 党总支 - 校长室 - 工 会 - 校务办 - 研究室 - 课程处 - 德育室 - 团 委 1思想教育深入师生素质提升 - 2学校精神引领文化生活丰富 - 3党的建设加强核心作用强化 - 4体制改革深化办学质量提高 - 5平安健康达标校园环境优化 - 6社会责任担当学校形象良好 - 特色指标 两纲教育 - 主题教育 - 实践活动 - 德育课程 - 经验分享 - 国旗下讲话 - 社团活动 - 团员活动 - 心晴天空 - 志愿者活动 - 家校互动 教学案例 - 课程建设 - 语言文字 - 教学管理 - 课改动态 教育理论 - 教学展示 - 现代教育技术 - 心理辅导 - 研修信息 - 教学设计 - 读书心得 - 师德修养 教育论语 - 实验项目 - 研究动态 - 研究文献 - 教师论文 - 德育探索 - 管理纵横 - 案例研究 师德建设 - 法规文件 - 帮困互助 - 教工活动 - 班组建设 - 计划总结 - 其他事务 - 退管工作 - 巾帼风采 - 教代会 校庆专题 - 百年校史 - 我思古人 - 金榜题名 - 三林缘 - 学校荣誉 I 思想道德建设 - II 深化党的建设 - III 学校内涵发展 - IV 校园文化建设 - V 优化校园环境 - VI 社会责任担当 - 特色指标 - 学习园地
>首页 -> 德育园地 -> 经验分享

TOP

教育中的两把双刃剑——赏识和惩罚
[ 录入者:adm_dhz | 时间:2009-11-24 09:20:24 | 作者:杨琳琼 | 来源: | 浏览:12065次 ]

 

 

我有时会听到一些家长和老师说他们遇到的“麻烦”孩子,经验并不丰富的我听完之后,往往会很理论地说“多给他们一点鼓励吧”,可是我往往会听到接下来的感叹“唉,批评惩罚、表扬鼓励都试过了,没有多少作用”;而在我自己的教育活动中,有的时候也会遇到这样的事情:不断给某个学生鼓励,发现他的闪光点,可是作用依旧不大,学生并不“领情”;也听一些有经验的老师说“惩罚有时还是很有效的”。对一向赞赏“赏识教育”的我,多少有些困惑——赏识是否完全是对学生有利的?教育中究竟能不能惩罚?为此我读了不少有关的资料,也进行了思索,得出一个结论:无论是表扬还是惩罚都是教育中必须的,关键在于如何用好它们,因为他们是两把双刃剑,唯有用好“利”的一面,才能为我们的教育工作服务。

一、             赏识教育的利弊

赏识教育就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的优点、闪光点,并予以及时鼓励和赞扬,从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主体性的教育行为,使学生把教育的要求内化为个体的自觉行为,从而促进学生健康主动的发展。赏识、表扬在心理学上是一种“正强化”,可以鼓励学生加强他们的良好行为,在教育上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 “不是聪明的孩子常受表扬,而是表扬会使孩子更聪明”。

赏识教育的好处是不能否认的。我很赞成教师对自己的学生要以赏识为主,但是也并不是所有的赏识都是有好处的。

在表扬声中长大的孩子更容易导致“心理失衡”,一两次排名下降、考学不利就产生消极的念头。张某在进入高中后不久就来找我,由于进入高中后感觉自己的成绩不占优势,老师很少关注自己,觉得学习没有意思,厌学情绪很严重。张某在小学和初中阶段无论成绩还是其它方面都是最好的,听了太多的表扬的话。进入高中之后,没得到原来那种关注,一下子心理落差很大,无法面对。被过分赏识的学生往往很脆弱,耐挫能力很差。儿童教育专家玛莉琳•古特曼认为,“那些经常受到表扬的孩子,在他们步入生活后可能后遇到更多的失望。”

教师表达赏识的方法不对也会对学生产生消极的影响。比如在课堂上,教师表扬部分学生 “很聪明,很棒”,无形中伤害了另外的学生的自尊,他们会想“我怎么这么笨”;教师只表扬学生的学习结果,很少表扬学生的学习过程会使学生学习只顾结果不能体会到学习过程的乐趣,从而导致厌学、抄作业、作弊等等不良行为。

赏识教育是值得提倡的,但也不能是盲目的,如果能够注意一些赏识的艺术,就可以趋利避害,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

二、             赏识的艺术

第一:对事不对人

很多教师表扬学生时喜欢笼统地说“你真聪明”、“你好棒”等。这些语句表扬的是学生的人格特点,而不是学生的行为。这样的弊端在于一方面学生并不清楚自己真正好在哪里,从而达不到帮助学生强化某个好行为的目的。另一方面学生会觉得自身的价值得依靠他人的评价,成人之后往往不能够拥有一个独立的人格。因此教师表扬学生时要说清楚学生是哪件事值得被表扬,让学生知道自己做的这件事情是受到赏识的,从而形成正强化。而学生也通过这个过程逐渐认识到自己有能力做好很多事情,从而对自己形成积极的评价。

第二:不能过度和廉价

赏识过度了、夸大了,学生会认为老师不真诚,表扬只是一种惯用的手段。而赏识过于廉价了,学生不会认为赏识是珍贵的、有价值的,从而使教师的赏识渐渐缺乏“含金量”。所以,教师的赏识一方面要实事求是,另外一方面也要注意不能泛滥,该表扬时才表扬,表扬时注意准确性,才能够使表扬保持好的效果。

第三:对每个学生要公平

一个学生做了某事,得到了表扬,另外一个学生做了相同的事,也一定要表扬。教师作为普通人,也会受到自己的心情的影响,而教师对于不同的学生可能也会有不同的喜欢程度,所以有时会犯“不公平”的错误。不公平的教育对于每个学生都是巨大的伤害,学生容易是非模糊,而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地位也会因此降低。

第四:不要比较学生

很多教师喜欢通过比较来体现学生的差距,从而激励差的学生表扬好的学生,这个出发点是很好的。但是最终的效果往往是“抬高了一个,压倒了一片”。对于被抬高的学生来说,虽然被表扬了,但可能给他增加了一点同学之间的尴尬;对于被压倒的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就不言而喻了。所以表扬时目标明确,不要通过比较来表扬。

第五:在意学生付出的努力,而不是结果

如果教师只赞扬学生的表现结果,那么学生会觉得老师只看重结果,于是他们会开始努力地追求结果,于是在他们的学习生活中也只注重结果,从而会助长一些为了结果投机取巧的行为。另外,由于并不是每个学生都会有优秀的结果,那些得不到赞扬的学生会很沮丧,他们得不到任何的鼓励,对学习的过程也失去了兴趣。而且在结果至上的引导下,学生还可能会对挑战和困难屈服,因为他们会害怕面对不好的结果。而如果教师在意的是学生在过程中付出的努力,那么他们很容易在过程中找到乐趣,也能更加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挑战。

第六:挖掘学生不明显的优点

记得爱因斯坦曾说:“别人赞美我的思维能力强,有创新精神,我一点都不激动。但如果谁夸我的小提琴拉得棒,我肯定会兴高采烈。”学生也是如此,如果教师总是表扬这个学生一些他习以为常的优点,效果是不大的,而如果教师能够用独特的眼光挖掘出这个学生一些平时鲜有人提的优点,学生会觉得老师很关注自己,且眼光独到,效果会更好。

三、教育要不要惩罚

赏识教育是现在我国教育倡导的教育主流,“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样一个理念渐渐深入教育者的心中。我承认这是教育的一个巨大的进步,对受教育者的尊重和赏识是值得提倡的。但是提倡赏识,是否就可以完全不要惩罚呢?作为教师的我,一度有些谈“罚“色变,因为媒体上也报道不少老师体罚学生的方面例子,那些都是师德缺乏的例子。然而我也看到在夸奖声中长大的孩子似乎越来越不能经受挫折,也越来越不懂得怎样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我在想,过分的夸奖而不惩罚,是否会将“爱”变成无益的“溺爱”?

我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先生说“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

惩罚可以帮助学生学会为自己的过失负责。听过这样的一个故事:一个12岁的少年,踢足球时把邻居家的玻璃踢碎了。邻居要求赔偿125美元。孩子没办法,回家找爸爸。爸爸问玻璃是你踢碎的吗?孩子说是。爸爸说,那你就赔吧,你踢碎的你就赔。没有钱,我可以借给你,一年后还。在接下来的一年里,这个孩子擦皮鞋、送报纸、打工挣钱,挣回了125美元还给父亲。这个孩子就是后来的美国总统里根。他在回忆录中说正是通过这样一件事懂得了什么是责任,那就是为自己的过失负责。我想这样的惩罚应该也是一种很好的教育,受到这样教育的学生当有一天他不得不一个人面对社会的时候,才不会被突如其来的挫折吓坏,也不会在面对责任时不知所措甚至逃之夭夭。

但是对于惩罚我们一样要慎重,因为它也是一把双刃剑,可以教育也可以伤害。首先要澄清一个概念,这里说的惩罚绝对不可以等同于体罚,惩罚的原则是不能心理、身体虐待,不能让学生觉得难堪,不能打击学生的自信心。要做到这一点,一定要在尊重学生和为学生着想的基础上进行惩罚。惩罚的结果是让学生受益。英国皮亚丹博物馆收藏了两幅画:一幅是人体骨骼图,一幅是人体血液循环图。这是当年一名小学生约翰·麦克劳德的作品。麦好奇,想看看狗的内脏,于是杀了校长的宠物狗,校长决定给麦以惩罚,罚他画一幅人体骨骼图和一幅人体血液循环图。这就是博物馆收藏的。而这名受到惩罚的小学生由此对生物有了强烈的兴趣,成为一名有名的解剖学家,并获得了诺贝尔奖。校长的惩罚保护了麦的好奇心,又对他的错误给予批评,还使他有一个学习生理知识的机会,这样的惩罚以教育为目的让学生受益非浅。

在华东师大的李伯黍、燕国材老师在他们主编的《教育心理学》中,对于教育中的惩罚有以下几点建议:一、明确惩罚目的,是让学生最终经过努力“避免”惩罚,而不是一定要让学生不断地去“体验”惩罚;二、惩罚应尽可能及时,延时实施则须先说明原委;三、惩罚强度应适当,太轻当然无效,过严也会抑制正常的行为;四、惩罚应基于爱和尊重,态度和蔼与满怀深情者来实施效果更佳;五、惩罚务必与说理相结合,这一点尤为重要。由此我们看到要惩罚就要尊重学生,也要花些心思找到最能帮助学生的方式方法。

 四、结语

美国作家巴德.舒尔伯格回忆他七八岁时写了第一首诗,母亲对他的评价"精彩极了"父亲对他的评价"糟糕透了"。他从母亲的"赏识"声中,得到爱的力量,是他今后灵感和创作的源泉;从父亲的批评声中,得到警告的力量,不时提醒自己"小心、注意、总结、提高"在这两种力量的鼓励下,他终于成为一个著名的作家。我想巴德.舒尔伯格是幸运的,我想我们作为教育者也可以让我们的学生如此幸运。以赏识为主、辅以惩罚的教育才是完整的教育,关键在于用好它们“利”的一面,避开“弊”的一面,用好赏识和惩罚的艺术,让学生在赏识中自信、快乐地成长,也在每次触动心灵的惩罚中学会责任和坚强。

 

参考资料:

《人格心理学(第六版)》(美)伯格 著,陈会昌 等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4

《教育心理学》李伯黍、燕国材等主编,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


[上一篇]小议班干部的培养 [下一篇]关注离异家庭学生的教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