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校园信息 学校通知 特色创建 德育园地 课程教学 校本研修 教育科研 教工之家 仰高春秋 学习园地
党建工作 - 学校简介 - 教师招聘 - 学籍管理 - 便民问答 - 校长信箱 - 学校地图 - 内容搜索 - 网站简介 - 友情链接 - 联系方式 校园新闻 - 每周安排 - 校务公开 - 时事热点 - 计划总结 - 党总支工作 - 管理制度 党总支 - 校长室 - 工 会 - 校务办 - 研究室 - 课程处 - 德育室 - 团 委 1思想教育深入师生素质提升 - 2学校精神引领文化生活丰富 - 3党的建设加强核心作用强化 - 4体制改革深化办学质量提高 - 5平安健康达标校园环境优化 - 6社会责任担当学校形象良好 - 特色指标 两纲教育 - 主题教育 - 实践活动 - 德育课程 - 经验分享 - 国旗下讲话 - 社团活动 - 团员活动 - 心晴天空 - 志愿者活动 - 家校互动 教学案例 - 课程建设 - 语言文字 - 教学管理 - 课改动态 教育理论 - 教学展示 - 现代教育技术 - 心理辅导 - 研修信息 - 教学设计 - 读书心得 - 师德修养 教育论语 - 实验项目 - 研究动态 - 研究文献 - 教师论文 - 德育探索 - 管理纵横 - 案例研究 师德建设 - 法规文件 - 帮困互助 - 教工活动 - 班组建设 - 计划总结 - 其他事务 - 退管工作 - 巾帼风采 - 教代会 校庆专题 - 百年校史 - 我思古人 - 金榜题名 - 三林缘 - 学校荣誉 I 思想道德建设 - II 深化党的建设 - III 学校内涵发展 - IV 校园文化建设 - V 优化校园环境 - VI 社会责任担当 - 特色指标 - 学习园地
>首页 -> 校本研修 -> 心理辅导 -> 技术学习

TOP

第三讲   学校心理辅导常用技术
[ 录入者:psy_ylq | 时间:2009-11-25 09:18:15 | 作者: | 来源: | 浏览:11434次 ]

第三讲     学校心理辅导常用技术(初稿)

一、系统脱敏法

1、方法介绍

系统脱敏法(systematic  desensitization)又称交互抑制法,是由精神病学家沃尔帕(Wolpe)创立和发展的。这种方法是要求来访者以小步子逐渐地缓慢地与所惧怕的对象接触,同时从事与焦虑相对抗的活动(通常是放松),最终达到克服恐惧的目的。

系统脱敏法的原理,可以追溯到早期行为主义者华生等人以条件作用为基础的两项实验研究。一是使一位正常的儿童阿尔伯特对大白鼠变得恐惧;二是使一位对动物恐惧的儿童彼得变得不再恐惧。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并结合自己的研究,沃尔普对恐惧症及其干预提出了“交互抑制说’’。他指出:恐惧是后天习得的,是环境里的中性刺激与焦虑反应多次结合而变成了焦虑刺激的结果。要克服恐惧,可以将焦虑刺激与另一与焦虑不相容的反应相结合,这样可以削弱原来焦虑刺激与焦虑反应之间的联系。机体放松是一种典型的与焦虑不相容的反应。人和动物的肌肉放松状态与焦虑情绪状态,是一种对抗过程,一种状态的出现必然会对另一种状态起抑制作用。如,在全身肌肉放松的状态下,肌体的各种生理指标,如呼吸、心率、血压、肌电、皮电等都会表现出同焦虑状态时完全不同的变化。对恐惧干预时,可以从引起个体较低程度的焦虑或害怕反应的刺激物开始,同时要求机体放松。当该刺激不再引起焦虑或害怕反应时,可以呈现比前一个刺激较强的焦虑刺激,同时要求机体继续放松。如此反复进行……,个体对焦虑刺激的敏感性就会逐渐减弱,其恐惧焦虑就能得以控制或抑制。

2操作步骤:

     采用系统脱敏疗法克服恐惧包括三个步骤:制定焦虑的梯度;进行放松训练;实施脱敏过程。

(1)制定焦虑梯度   

这一步包含两项内容:一是帮助来访者确定与恐惧反应相联系的特定环境或事件,确定与此相应的体验到焦虑的主观程度。这种主观程度可以用主观感觉尺度来度量。尺度范围为O1 00,一般分为10个等级,单位为SUD。下面是恐惧的主观度量尺度:

 

 

   0          25          50          75         100

心情平静    轻度恐惧    中度恐惧    高度恐惧    极度恐惧

    二是根据来访者的报告和相互沟通磋商,形成共识后将焦虑事件按等级程度由低到高的顺序作出排列。  

范例:一个患有严重考试焦虑的学生,心理咨询教师为其进行了系统脱敏治疗。

              一个害怕考试的学生害怕的等级层次

序号

事件

程度

SUD

1

2

3

4

5

6

7

8

 

9

10

 

学期结束了,没有考试了。

上学第一天,老师告诉我们教学计划和考试计划。

大约在考试前一周,我感觉到它即将来临。

考试前两天,我变得特别紧张,开始感到难以集中思想。

考试前一天,我的手心变得潮湿,并感觉把一切都忘记了。

考试前一夜,我失眠,并在半夜中惊醒。

前往考场的路上,我几乎站不稳,像要生病一样。

当我走进教室时,双手潮湿,我真怕把所有东西全忘了,想马上走开。

当试卷传过来时,我紧张到无法行动。

当我看考卷时,发现其中有两道题不会,我更加紧张,大脑一片空白。

0

10

30

50

70

85

90

95

 

99

100

以上的两项也可作为作业由来访者自己独自去做,但最后心理咨询教师必须认真检查,共同商定对等级的梯度排列

2)、放松训练

这一步是,经过训练让来访者学会能够与焦虑对抗的活动即放松,能够把握如何使自己处于放松状况的过程

    训练时,让来访者靠在或躺在沙发或软椅上,要求按照心理咨询教师的指导去做,同时体会身体放松的感觉。训练放松的身体部位通常是从上到下,先是头部,然后是颈部、上肢、胸部、腹部,最后是下肢。在把握了放松先前训练的身体部位后才进入下一身体部位的放松训练。最后,来访者能够按要求把握如何使自己的整个躯体放松,并体会到全身的轻松感。

    放松训练一般需要61 O次的练习,每次历时约半小时。每次训练后,安排来访者回家做一定的练习,效果会更好。训练中,除了听从心理咨询教师的指导,也可以按照提供的录音带或文字说明进行练习。  

    放松训练是否成功,最后要看来访者听到了要求放松的指令后,能否及时地使自己处于一定的放松状态。 时间安排上,这一训练步骤可与前面制定焦虑梯度的步骤结合进行。

3)、实施系统脱敏

这一步是,把前面两个步骤结合起来加以操作,即引导来访者按照焦虑梯度逐一进入某一情境,同时要求他内心努力放松并尽可能持续地保持这一状态。

具体做法是:在来访者报告处于放松状态后,要求他尽可能想像焦虑梯度中焦虑最低的情境;想像后尽可能保持身体的放松状况,若来访者做不到而深感焦虑就发出信号,于是让来访者回到先前的放松状态;想像后来访者若能够保持放松状态也发出信号,就要求他想像情境和放松身体交替进行,直至在情境想像时也能较好地保持放松;于是,进入焦虑梯度中程度高一级的情境……如此逐级前进,直至达到焦虑梯度中焦虑程度最高的情境。这时,恐惧症引起的焦虑就能得到较有效的控制了。

在练习中,值得注意以下两点:

1)、每次脱敏数量不能过多。一般每天进行一次脱敏,每次脱敏所包括的“焦虑等级”不应超三种。

2)、每次进行新的脱敏之前,一定要先做一遍放松练习。只有全身都处于松弛的状态之下,才可以进行想像脱敏的过程,否则,是起不到脱敏作用的。

 “系统脱敏法”它是通过一系列步骤,按照刺激强度有弱到强,由小到大,逐渐训练心理承受能力、忍耐力,增强适应力,从而达到最后对真实体验不产生“过敏”反应,保持身心的正常状态。

3、系统脱敏的变式

在实际运用中,系统脱敏发展形成了若干变式。

    1)、快速脱敏法

    快速脱敏法或称真实生活脱敏法。此法的主要特点是,用造成恐惧反应的实际刺激物代替对它的想像,心理咨询教师陪伴着来访者逐一通过一系列令其感到恐惧的情境,同时鼓励他坚持放松,直至对原先害怕的情境不再感到焦虑紧张为止。

    如,对一个害怕拥挤、害怕与陌生人接触的恐怖症患者,可以让他在心理咨询教师陪同下在清晨人少时乘车到闹市区去。到达后,先让他在车内坐几分钟,如果不感到焦虑,可以鼓励他下车到商店门口走走,再陪同进入商店……直到他在白天进人拥挤的商店购物而不再感到紧张焦虑为止。

  2)、接触脱敏法

    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处理对特定物体如对蛇、对蜘蛛的恐惧。接触脱敏法也是按焦虑梯度进行的,也在真实生活情境中操作,不同的是增加了示范和接触两项技术。  

    如,用此法处理对蛇的恐惧,先让来访者观看心理咨询教师与蛇接触的情境,包括触摸、拿起和放下蛇的示范。开始站得较远,慢慢鼓励他逐步走近观看。然后,鼓励他把手放到心理咨询教师身上、再放到手上。继而,鼓励他用手逐渐接近蛇并触、碰、摸。这时,来访者对蛇的恐惧已经基本消除了。   

   3)、自动化脱敏法

    该法在与来访者交流沟通的基础上,将那些令其紧张焦虑的情境,如喧闹嘈杂的声音、拥挤的人群或爬行的动物等,制作成录音带或录像带。然后,使用这些带子指导来访者进行系统脱敏。

该法的突出优点是:来访者可以在家里自己使用,减少了心理咨询教师投入的时间;来访者可以自己决定脱敏的速度和进度;带子中可以编入范例和指导,增强示范和引导的作用;可以单独运用,也可以作为对其他干预恐惧症方法的补充来使用;还可以用于对将面临的检查和干预感到紧张不安的来访者。

    4)、情绪性意象法

    该法由拉扎勒斯(1962)等最先提出。其主要特点是通过形象化的描述,诱发来访者兴奋、骄傲和欢乐等积极的情绪情感活动。这些积极的情绪情感活动显然与由恐惧刺激物所引起的焦虑反应互不相容,从而就可以逐渐抑制和消除相应的恐惧心理。该法对少年儿童来访者更为有效。

 

二、代币法

1、方法介绍

代币法(token economics),又称标记奖励法,是一种常用的行为疗法。这是在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特别是条件强化原理的基础上形成并完善起来的一种行为疗法。它通过某种奖励系统,在求助者做出预期的良好行为表现时,马上就能获得奖励,即可得到强化,从而使求助者所表现的良好行为得以形成和巩固,同时使其不良行为得以消退。

代币作为阳性强化物,可以用不同的形式表示,如用记分卡、筹码、小红星和证卷等象征性的方式。代币应该具有现实生活中钱币那样的功能,即可换取多种多样的奖励物品或求助者所感兴趣的活动,从而获得价值。我们日常使用的货币是一种最普遍的条件刺激物,它经过与真实的强化物相联系就可获得强化的力量。代币也是某种“货币,只不过它是在干预中由有关各方共同约定的,并且也只在他们之间“流通

运用代币法,相对于用真正实物,其优点在于:

(1)具有灵活性。代币可按某种规定兑换实物,这样可以满足不同行为者对不同强化物的爱好。有的实物不能分割,一次给予又有点过分,如用代币就可以予以分解后分步给予。同时把多种强化物相结合将会产生累加的效果,代币一般能使行为者换取多种自己真正希望得到的实物,从而具有更强的激励作用。

(2)便于使用。有时目标行为出现后,使用实物难以立即实施,而使用代币可以较少受时空等条件的限制。

(3)适用于延时强化。即时强化与延时强化两者相比,前者效果更为有力、后者则是适应社会生活的要求。代币法有助于协调即时强化的高效性与延时强化的适应性之间的矛盾。目标行为发生后得到了代币,是一种即时强化,使行为易于获得或巩固;但实物必须在规定的一段时间后用代币交换,这又是延时强化的要求,这使行为者的延迟满足能力得到了锻炼。

(4)可连续使用。对于有些要长时间才能完成的行为,代币可以不受时间的限制不间断地予以及时强化。

2.操作要点

当决定采用代币法来增加期望的目标行为时,必须认真考虑以下的操作要点:

(1)确定目标行为。代币法主要是增加适应性行为,因此第一步要确定目标行为,就是将要受到强化的行为。目标行为的选择要看其对社会的意义和对行为者个人的意义。确定目标行为后还要对它作具体的界定,以便于观察和记录。

(2)确定所用的代币。代币必须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并且便于行为者积累、携带或能放置在行为者可以看见的地方。当然,确定代币要考虑行为者的身心特点和干预者的操作便捷。

(3)确定行为等级和标准。要说明不同行为表现与代币之间的关系,即具体规定什么样的良好行为及其程度才会得到相应的代币。

(4)确定代币交换物。正是由于代币与交换物的特定联系,它们才能获得强化效果。因此,代币法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所交换的强化物。强化物应尽可能丰富多样,以满足不同的需要。

(5)建立交换系统。明确代币与真实强化物之间的详细的交换关系,包括兑换的时间、地点等。根据行为者的实际表现发给代币,并让行为者按规定用持有的代币换取自己想要的强化物。

(6)记录和评定。开始时,确定基线以了解代币法使用前的行为水平。执行过程中,要做观察和记录,对代币使用的进展和效果及时作出评估。

(7)目标行为出现后实施代币强化。   

(8)计划使行为者脱离代币法,寻找在自然环境中维持成效的途径。如,逐渐取消代币或逐渐延长代币发放的时间间隔,或逐渐延长目标行为与发放代币之间的时间来实现顺利过渡。

代币法对低年龄孩子效果最为显著。在学校中可以广泛使用,不仅可用于个体,而且可在集体行为矫治中实施。甚至可在精神病院、在特殊教育的班级中以及在工读学校、管教所和监狱中使用。临床实践表明,在多动症儿童、药瘾者和酒癖者等的矫治中,在衰退的精神病人的康复中代币制疗法都有良好的效果。

3、范例

范例1:学生小林,是一名预备年级的男生。上课时,情绪低落,作业动作迟缓,课堂作业总是最后一个完成,甚至只能回家完成,回家作业更是经常拖欠。面对老师的提问、劝导,往往缄口不言,而且神色如常,一副“皇帝不急”的架势。该生接受能力较强,学习成绩中等。

为此,心理辅导老师用代币法对小林的不良学习习惯进行了纠正。

具体辅导:

制定矫正目标:按时完成学习任务;主动自觉交作业。

1700离校前,完成当天各门学科的课堂作业;完成回家作业。主动和老师沟通作业完成情况。

矫正准备:1).代币——用彩色卡纸制作,加盖班级印章。

2).强化物的选择和交换系统的建立:

一次聊天,我发现小林对电脑游戏非常喜爱。于是就以玩游戏作为强化物,实施代币法。一番交谈,我和小林一起商量制作了一份表格。我们指定的行为目标为:730到校后主动交出回家作业,1700离校前完成当天各门学科的课堂作业。交换代币的方法为达到目标获得一枚代币,连续两天未达到目标扣除一枚代币。获得三枚代币可以玩游戏20分钟。

实施阶段:

第一阶段——第一、二周

目标行为

币值(“+”表示奖励,“—”表示扣除)

当天课堂作业或回家作业完成一门学科

+1

当天课堂作业全部完成

+4

当天回家作业全部完成

+5

一门学科作业未完成

-1

催交作业一次

-1

第二阶段——第三、四周

提高要求:

目标行为

币值(“+”表示奖励,“—”表示扣除)

一门学科作业未完成

-1提高为-2

催交作业一次

-1提高为-2

第三阶段——第五、六周

再次提高要求:

目标行为

币值(“+”表示奖励,“—”表示扣除)

“当天课堂作业完成”

+4

“连续两天课堂作业完成”

+5

“当天回家作业完成”

+3

“连续两天回家作业完成”

+6

 辅导效果:按时完成作业成了小林习惯去做的事。

几点思考:

1).对于本案例中的增强物——电脑游戏的选择,需要询问专业老师,避免暴力,更倾向于趣味。

2).教师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学生,及时对学生的行为和情绪作出反馈。

本案例中,代币法实施第一天,小林快速高效地完成了课堂作业,尤其是数学作业。放学前,老师把一枚代币交到他手上,告诉他如果明天也能按时上交回家作业,又能获得一枚代币。第二天,小林没有能交出回家作业,虽然他完成了课堂作业。放学前,老师向他表示惋惜,没有能拿到三枚代币,无法按我们约定的玩游戏。真诚地告诉他,老师非常希望明天早晨他能获得代币,试试新游戏。终于,代币法实施2天后,小林获得了第一次游戏奖励。他兴奋而又激动地在老师的电脑上玩了20分钟游戏。游戏结束后,老师向他表示祝贺。

3).随着时间推移,增强物需要进行变化。本案例中,一个月后,老师和小林一起把游戏奖励修改为侦探小说奖励,以保持强化物的刺激强度。

范例2:一位家长采用自己拟订的方法来激励孩子努力学习。做法是:为孩子准备一张记录单,针对老师批改作业和评分用“甲、乙、丙、丁”四个等级,对孩子规定,得一个“甲”就在记录单上记“1 O分”、得“乙”记“5分”、得“丙”记“一2"、得“丁”记“一6分’’,每月进行结算。同时制定了交换系统,合计得了“50分以上”可以“买件新衣服或郊游一次",得分在“3050分之间”可以“买张碟片或看一场首轮电影”,得分在“1 O20分之间”可以“买一杯饮料或一本连环画",得分在“1 O分以下”就只能“周末呆在家里继续温习功课”了。这个做法虽然比较简单,但基本上是在用代币法进行干预。

4.注意事项

(1)代币所交换的强化物必须对行为者有一定的吸引力,不能太乏味。   

(2)选择的代币应该只能表现出目标行为才可以得到。这就要求防止行为者从代币程序以外的地方获得代币。  

(3)认真进行标价,即合理地规定代币如何与强化物交换。对此,要考虑强化物的供应量,量多则标价可低,反之则可提高;要考虑当事人的需求,需求强烈则标价可高,反之则可降低;要考虑干预者的操作,耗时费力则标价可高,反之则可降低。

(4)在进行代币矫正的过程中,干预者的态度要认真,不能给当事人产生像在做游戏的感觉,要保持方法的严肃性,努力使行为者感受到其中所包含的社会性意义。

(5)与运用社会性强化紧密结合。执行过程中注意利用和渗透社会性的刺激,如给代币时给予微笑、口头赞扬等回一应。结合使用社会性强化,有助于日后从代币系统过渡到日常生活情境。

(6)要随时记录并分析效果,必要时应对代币系统做适当的调整。

 

三、理性——情绪疗法

1、方法介绍

理性情绪理论(Rational-Emotive Therapy,简称RET,又译作合理情绪疗法)是上世纪50年代末期、60年代初期美国临床心理学家阿尔伯特·埃利斯(Albert·Ellis)倡导的一种认知疗法。其基本思想是:个体生来就具有理性和非理性两种倾向,那些非理性的东西表现为非理性思维,也就是不合理思维,正是它引发了个体的情绪困扰和行为问题。也就是说,心理障碍或异常主要是由错误观念导致的。因此,个体要学会改变不合理的思维方式,抛弃非理性的观念,并学习以合理的思维方式和理性的观念取而代之,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心理走向健康。

艾利斯早年曾接受精神分析的训练,并将之运用于婚姻和家庭咨询与治疗。在临床实践中,他出于对精神分析法疗程过长、疗效缓慢、干预者过于被动等情形的不满,遂着手对其加以改造,在引入有关行为学习理论后,终于创建出一种更强调干预者的主动性和指导作用的独特的干预体系,即合理情绪疗法。其基本原理可简称为ABC理论。

ABC理论是艾利斯解释个体心理障碍的基本理论。其核心要点是:个体最终形成的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CConsequences)其实并不是由某一外在诱发性事件(AActivating evehts)所引起的,而是由经历了该事件的个体对该事件的解释和评价( BBeliefs)引起的。以往,人们总习惯于认为某一外在诱发性事件(A)引发了一个人的情绪困扰和行为问题(C)。但艾利斯的ABC理论则指出,某个外部事件确实可能是问题的诱发因素,但最主要和根本的原因却不是该诱发性事件本身,而是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评价和解释,即对该事件的态度和看法实际左右其情绪和行为反应。也就是说,环境中发生的事件会导致情绪性后果,但这一结果的性质却是由个体自身的价值观念系统决定的。

范例:同是高考失败的甲、乙两人,因对该事件的认识不一样,两人的心境会截然不同。甲想到,这确实是一个失败,因而感到失望和难过。但是人又不可能事事成功、事事如愿,自己尽了全力而没有如愿,只有再好好读书和复习,下次再试一下。更何况不是每个人都要进了大学才可成材的。甲在难过之余,会努力查找失败的原因,并重新努力。而且可以设想,甲不会把高考视为孤注一掷的行动,即使再次失败也不会就此全盘否定自己,因为他已具有上大学不是惟一出路的观念。乙呢,面对高考落榜几近绝望,引发了严重的抑郁等心理问题,好长一段时间里一蹶不振,因为他的思想总遵循着“一叶知秋’’的逻辑,由高考失败想到自己人生的失败,想到自己连考试都考不好,以后还能做什么呢。考不上大学,可谓是“满盘皆输’’,自己所有的理想、希望和前程都因这次失败而葬送了,这真是一个天大的灾难。由此可以设想,乙将沉溺于失败的痛苦之中而不能自拔,甚至还可能采取自杀等过激行为。从ABC理论分析,甲的看法和态度较为合理,因而其情绪和行为反应是适度的;乙的看法和态度则是非理性的,因而造成了不适当的、有损于心理健康的情绪障碍和行为反应。可见,同样的事件,由于个体的认知评价不同,会造成不同的情绪和行为反应的结果。诚如“境由心造"一语所说,个体的情绪和行为实在应由自己来负责。

艾利斯指出,人的这种认知和评价反映了人的生物和社会倾向性。即,人同时具有理性思维的一面和非理性思维的一面。当理性思维产生时,个体将体验到愉快、胜任感和成就感;反之,当非理性思维产生时,个体将体验到焦虑、无能和失败感。所以,个体要处理类似的情绪和行为问题,必须改变其不合理的思维方式,重建合理的思维方式,以合理信念取代不合理信念。

此外,由于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借助于语言而进行,所以不合理思维通常表现为个体以内部语言不断重复那些不合理信念,如“我完蛋了"、“我真糟糕’’等等。因此,思维改变的过程也就常常表现为将消极的内部言语对话改变为积极的内部言语对话的过程。如,把“我真糟糕’’变为“我也有不少优点呢"

艾利斯曾总结了西方社会生活中个体可能具有的11种主要的不合理信念。这些对个体有普遍性的、通常会导致神经症症状的不合理信念可归为对自己、对他人、对周围环境及事物三类。如,“我做事必须尽善尽美”是对自己,“对不好的人应该给予严厉的惩罚和制裁"是对他人,“已经定下的事情是无法改变的”是对环境。艾利斯指出,一切非理性观念具有三大特征。它们是:

    第一,绝对化的要求(demandingness)。即从自己的意愿出发,认为某事一定会发生或一定不会发生,它通常与“必须”、“应该”、“应当”、“一定要”等强制性字眼联系在一起。艾利斯称之为“必须性的意识形态”。如,“我必须尽善尽美”,“我应该得到父母的喜爱和赞许”,“人类的各种问题永远都应当有一个正确、缜密和完善的答案,如果找不到这种完美答案,将会是一种灾难”等等。个体的这种绝对化的要求反映出他不合理的、走极端的思维方式。其实,没有什么人是绝对完美的,也没有什么事情是绝对圆满的。客观事物的产生和发展皆有一定的规律,它不可能以某个人的意志为转移。

    第二,过分概括化(overgeneralization)。即以某一具体事件、某一言行来对自己进行整体评价。如,“我真是个没用的人,做什么都不行。”其实他只不过经历了一次高考失败,或者公开场合说漏了嘴。对他来说,一次失败就足以证明自己一无是处、毫无价值;公开场合讲话说漏了嘴,出了洋相,就足以说明自己真是又笨又蠢,连这么简单的事儿都做不好,更何况其他等等。其实,每个人都有出错的时候;伟人也有失误之时,十全十美的人是不存在的,由具体事件或言行来对整个人下结论,就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第三,糟糕至极论(awflizing)。即如果某一件不好的事情一旦发生,其结果必然是非常可怕、糟糕至极、灾难性的。如,再没有什么比高考失败更糟糕的了,一辈子就此永无出头之路了,犹如天塌了下来;公开讲话说漏了嘴,出了洋相,所有人都会笑话自己,往后还怎么见人等等。其实,没有什么事情是绝对糟糕透顶的,更坏的情形还有的是。将一件事情的负面结果夸大到极点,反映了个体走极端的不合理的思维方式。这足以将人推向自责内疚、抑郁绝望情绪的恶性循环之中。

    艾利斯指出,不合理信念中的上述三种特征是相互联系的。同时,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地带有某些不合理的思维方式和信念,不过它们在那些有严重情绪和行为障碍的人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和突出,因此对他们就需要进行认知的干预。

2、主要步骤和方法

    合理情绪疗法是在当事人理解ABC理论,认识到自己应该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问题负责的基础上,通过找到其不合理信念,并主要借助于辩论(disputing)等技术来帮助当事人认清其原有观念的不合理之处,进而放弃这些不合理观念,建立起新的合理观念,来收到治疗效果(effects)的。这一合理情绪疗法的基本过程与步骤,也被称之为ABCDE模型。下面以某高中女生为例,具体说明该法的步骤。

   范例1: 求助者A是一位高二女生。她的平时成绩总在班级前五名,可是最近她的一次小测验和期中考试成绩不理想,因此感到非常失望和痛苦。她总是责问自己,我能考上大学吗?我今后会有出息吗?她问:“怎么做才能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使自己不再为此烦恼呢?”

当事人的这个问题看起来是由考试成绩不佳这一外在事件(A)引起的,但实际上是由她的特定看法和评价(B)引发,即这一成绩未能与自己的期望值吻合,而这是一件非常可怕、糟糕的事情,这就使她非常失望和痛苦(C),因此,对她运用理性情绪法进行干预是合适的。具体步骤是:

第一,介绍理论知识。即向当事人直接或间接地介绍ABC理论?使她明了自己痛苦和失望的根本原因在于她对这两次考试所作的不合理评价。干预者可采用“举例参照法’’,即举一到两个事例,帮助当事人认识“境由心造"、的道理,进而积极参与到干预 过程中来。   

    第二,找出不合理思维。即挖掘导致当事人情绪困扰的不合理观念。一般可以问当事人A:“当你一想到最近的两次考试成绩就感到失望和痛苦时,你心里头在说些什么呢?A答道:“我想,我要是进不了前五名,肯定考不上大学,那真的是太糟糕了,结果不堪设想。”“我这样的成绩,一定会让爸爸妈妈失望,我真对不起他们。”通过这样的探问,可以找到隐藏在当事人A心中的深层信念,即:当事情未按所预期的那样发展时,便是一个极其可怕的灾难;我应该被父母信任。

第三,展开辩论。即与不合理的观念进行辩论。对以上不合理观念,可采用“质疑’’、“价值"、“极端"、“更新"、“夸张"等方式与其辩论。

    质疑式:辅导者直截了当地向来访者的不合理信念质问,如“你有什么证据能证明你自己的这一观点?”,“是否别人都可以有失败的时候,而你不能有?” ,“你有什么理由要求考试成绩一定要符合自己的期望值?”等等。一般说来,来访者不会简单地放弃自己的信念,虽然他们往往不加批判地接受了许多现成的看法,但面对来自辅导员的质疑他们也会想方设法为自己的信念辩解。因此辅导员需不断努力,借助于这种辩论过程的不断重复,使对方感到为自己的不合理信念的辩护已变得理屈词穷,从而使他们真正认识到,他们的那些不合理的信念是不现实的、不合逻辑的、站不住脚的,从而学习分清什么是合理的信念,什么是不合理的信念,以合理的信念取代那些不合理的信念。

     价值式:质询当事人她目前的情绪和行为反应是否确有价值。如“一旦考得不如你自己所期望的那样,就可以整天愁眉苦脸,使你放弃继续努力的机会吗?

    极端式:质询当事人这件事最坏的结果是什么。如“这两次考试没有进前五名,最坏的结果是什么?真的就有那么可怕吗?又会可怕到什么程度呢?

    更新式:提醒当事人,“从另外的角度想一想,考试成绩不像你预期的那样,是否也是一件好事呢? 

夸张式:这是辅导者针对来访者信念的不合理之处故意提一些夸张的问题,其落脚点与质疑式提问是一样的,仅仅是方式上略有区别。这种提问方式犹如漫画手法,是把对方信念的不合理、不合逻辑、不现实之处以夸张的方式放大给他们自己看。这种提问方式往往优于前一种方式,因为对方在这一过程中自己也感到自己的想法的荒谬、可笑和不可取,因此容易心服口服。如:“是不是要广而告之,说你考试未能取得预期的成绩,以至于天都要塌下来,提醒大家小心呢?

     第四,建立新的合理观念。在通过上述阶段使当事人原有的不合理观念发生动摇的基础上,干预者帮助对方及时发展新的合理观念。对A,干预者可尝试发展这样的一个观念:当考试成绩不像我所期望的那样时也未必是很糟糕的事,我只能尽可能让父母信任我。   

  第五,练习与迁移。发展新的合理观念之后,可要求当事人多次重复诵读该观念以获得巩固的效果。对A,可让她在咨询室里大声对自己说:“即使考试成绩不像我所期望的那样,也未必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 “我尽可能让父母信任我。”之后,干预者要帮助当事人从这一具体事例人手,认识到自己原有的思维方式不大合理,犯了极端化、以偏概全的毛病,今后要注意改正。推而广之,如果以后发生其他未能如愿以偿的事情,也不是一件糟透了的事情。这样可帮助当事人扩大干预的效果。

   范例2 李某,女,16岁,高一年级学生,性格内向,多愁善感,自尊心强。李某父母离异,无意中她又知道了自己是被父母领养的,感到命运对自己很不公平,情绪一直较为低落,常常独自落泪。她一想起自己不幸的身世就觉得生活没有意义,班干部工作总是出现差错,作业也不能按时交,常常被老师批评。

    心理辅导老师在与李某交谈后,经过分析,按RE T理论进行辅导。

    第一步,与张某共同找出诱发事件(A):父母离异,自己被领养的身世。

    第二步,向张某指出其不合理的思维方式、信念(B):夫妻必须感情和睦;父母离异后不再爱我;自己是被领养的,很不幸,生活没有意义。

    第三步,向李某指出,她的情绪困扰(C):苦闷、悲观、自卑、消极,是由自身不合理的信念(B)所引起的。

    第四步,首先,引导李某与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D):父母离异是大人之间感情的事,自己被领养是过去的事,都是无法改变的,而且这其中每一个人都没有过错。种种迹象表明,父母离异后对自己的关心和爱一点也没有减少,目前苦闷、消极、拒绝父母的关心等一系列不良情绪和行为状态,是自己对事物绝对化的要求、过分概括化以及认为这些事糟糕至极等非理性信念造成的。自己消极的生活态度,并不能挽回既成的事实,虽然自己不希望这些事情发生,但却没有理由说它不该发生。其次,帮助李某认清自己信念的不合理,进而抛弃,促进认知的改变并树立合理信念:面对已经发生的事,如果我们改变不了,就应该努力接受现实,并学会在这种状态下快乐地生活下去;要接受父母的爱,同时还要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要学会积极面对,还要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始终保持良好的情绪。

    第五步,帮助李某学会以合理的方式代替不合理的情绪和行为(E):不要过分关注这件事,接受父母的爱,在母亲节和父亲节主动与父母联系;把注意力放在学习上,多参加学校的活动。

合理情绪疗法适合初中高年级和高中学生的心理辅导在运用RET进行心理辅导时,一定要事先对方法和步骤进行周密设计。只有真正找到学生的不合理信念,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要特别指出的是,不合理信念要一个个地去找。并采用逐个击破的策略,不能指望一毗而就、立竿见影。仅靠教师一次心理辅导就改变学生的不良认知是比较困难的,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找出影响学习和生活的不合理观念,将A BC DE的步骤按顺序写在纸上,然后以逻辑推理的方式提出质疑,进行辩论,最后找出合理观念取而代之,这样更有助于形成一个合理的、客观的、符合逻辑的认知系统。

3、合理情绪疗法的其他技术和方法

除了主要采取与不合理观念进行辩论的方法外,合理情绪疗法还有认知家庭作业、角色扮演分析、合理的情绪想像、耻辱练习、决断训练等等方法。现择要介绍以下几种:

  1).认知家庭作业

要求当事人将他们的问题列出来,找出非理性信念,并加以质疑。家庭作业是为了追踪当事人内化的自我告知中蕴含了哪些“应 该”和“必须"的信念。部分家庭作业是将理性情绪疗法的ABC理论运用到当事人日常生活中所碰到的问题。要求填写理性情绪疗法资助表,并鼓励当事人把自已放到冒险的情境中,以便能够挑战给自己设定了限制的信念

    认知家庭作业主要采取两种形式。一种是固定格式作业,使用艾利斯据ABCDE模型特制的自助表格。先分别找出其中的AC;然后是B,即自己身上常见的不合理观念;接下来做D,即与不合理的观念辩论,再找出相应的合理观念,最后是填写E,说明辩论后的效果。

    另一种是自由格式的作业,叫做合理的自我分析。其目的与固定格式作业相同,只不过无固定格式,完全由当事人根据自己的情况自由、自主地进行自我分析,当然其重点是放在D上。

    2.角色扮演分析

    这一方法的核心也是与不合理信念辩论,但进行辩论时让当事人与干预者互换角色,即让干预者扮做当事人,为不合理观念进行辩护,而让当事人扮演干预者来进行反驳和质询。这样,干预者实际上起到镜子的作用,反映出当事人所持观念的不合理之处,同时当事人通过寻找理由和证据进行反驳的过程,为建立自己新的合理观念提供了依据和材料。

    (3).合理的情绪想像

它主要通过帮助当事人进行想像,让他体会到情绪是可以通过改变想像而改变的。主要步骤有:首先,让当事人想像那些引发其情绪困扰的场景,如上述的例子中,可让女生想像其考试没能进入前五名,因而老师批评、父母失望和指责、同学嘲笑、考不上大学无处安身立业等场景,并体验强烈的情绪反应。其次,让当事人保持对刚才场景的想像,但要求她想办法改变自己的情绪,将强烈的消极情绪体验转变为适度的情绪,并加以体验。最后,让当事人停止想像,报告她是怎样想、怎样做方使情绪体验有所变化的。此时,干预者要从当事人的报告中抓住她所产生的新的认识,强化其合理信念,并纠正某些不合理信念,补充有关的合理信念。至此,来访者新的合理观念和认知情绪的新观点就产生了。

4、合理情绪疗法的注意事项

为使合理情绪的干预方法收到理想效果,有必要注意以下几点:

1).以改变认知为重心

    合理情绪疗法虽然在具体的技术和方法中吸收了对认知、情感和行为进行干预的方法,但认知改变无疑是其重点和关键所在。因此,干预者要将主要精力用于认知改变,将其他对情绪和行为的干预方法纳入合理情绪疗法的框架体系中,否则合理情绪疗法就显得名不符实了。

    2).把握辩论和质询的火候和分寸

    合理情绪疗法因为主要采用与不合理的观念进行争辩的方法,而辩论与质询技术具有尖锐、逼人的一面,可能会引起当事人心理上的抗拒。因此,干预者一定要注意把握好分寸和火候,只能对事不对人地进行质询,不能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在对方身上,更不能给对方以控制和攻击当事人的感觉。此外,干预者应时刻注意建立和维持良好的干预关系,这无疑会为辩论提供良好的基础和氛围。  

   3).保持耐心

    当事人的许多不合理观念来自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所受的教育。因此,干预者期望以三言两语、几个回合的辩论,让当事人立即放弃其不合理的观念,显得不太现实。此时,干预者的耐心尤显重要,尤其是当事人表现出动摇、反复,甚至出现沉默的时候,更应有耐心,给当事人充裕的时间去进行自我思考、自我辩论,让他清理、整合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观念,并把握时机,促进当事人的认知转变。

   4).防止新的认知偏差出现

    在帮助来访者放弃其原有的不合理观念,重建其新的合理观念时,应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即防止形成新的不合理观念。如,在上述提到的案例中,若新的观点正好是对原有观念的全盘否定,即当考试不能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时,那绝对不是一个可怕的灾难,显然这就又成为一个新的不合理观念。对此,干预者应特别小心。

    5).进行新观念言语操练时,应注意某些非言语因素

    来访者最初可能不习惯进行新的合理观念的言语操练;因而在重复进行言语对话时,往往不大自信,声音显得飘浮。对此,干预者一方面要从动机入手,坚定其信念;另一方面,也要训练来访者的非言语表达。如声音要实在有力、身体要站好站直、语速不要太快等等,以配合其言语操练。   

   6.把握合理情绪疗法的适宜对象

    一般地说,合理情绪疗法对那些主要由认知偏差所引起的神经症来访者和一般情绪问题来访者比较有效,对其中智商水平较高、受教育程度较高的来访者尤为有效,对那些不能做理性分析者、不愿接受该方法或对该方法有偏见者、智力太低者、年龄太大或太小者、与现实脱节而沉溺于幻想者,便不大适合。

此外,干预者本身也应该是富于理性的、宽容的、敏感的、善于进行自我反思的,并具有主动积极性、指导性,否则也会影响合理情绪疗法的干预效果

 

四、行为强化法

1、方法介绍:

行为强化(behaVior reinforcement),是紧随某一特定行为之后给予某一刺激作为其结果,这个结果导致该行为在未来更容易出现,或使该行为发生率得到了提高,这个过程就是行为强化。从强化刺激物的使用看,强化可以分为阳性强化和阴性强化。两者都会增加行为在将来出现的可能性,区别主要在于强化时运用的刺激物性质不同。

所谓阳性强化法,是指当某一行为在某种情况出现后,即时得到一种强化物,如果这种正强化物能够满足行为者的需要,则以后在同样或类似情景下,这一特定的行为的出现机率会升高。通俗地说,阳性强化法即对正确的行为进行及时奖励,对坏的行为予以漠视和淡化,促进正确的行为更多地出现。
    
其目的是通过奖赏、鼓励等方式使某种行为得以持续,其适用于治疗多动症、学习困难等。在应用阳性强化法前要确定希望儿童改变什么行为(确定靶行为)及确定这种行为的直接后果是什么;设计新的行为结果取代原来的行为结果;同时对儿童出现适宜的行为时,立即给予阳性强化,例如奖赏、鼓励等。奖赏在儿童行为治疗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当儿童出现符合规定和要求的良好行为时,立即给予奖赏,使儿童感到愉快和满足,从而形成良好的习惯。或者通过塑造培养和增加某种新的行为,例如当儿童完成规定行为时,就予以奖励,持之以恒,以促进儿童注意力的发展。可与自我控制法一起应用,指导儿童用自我监督、自我强化等方法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儿童每天将自己的行为做记录,1周后比较,比较不适宜行为出现的次数,行为有进步则给予奖赏。奖赏物包括初级奖赏,活动奖赏,社会奖赏。鼓励的目的是促使儿童自愿地、主动地去学习重复某些良好行为。

范例1:国外有人曾用正强化法来研究儿童遵循教师指令的行为,被试为幼儿园大班的5个女孩,这些被试对教师的指令常常无动于衷。研究者为该班教师设计了每天使用的10项指令,如,坐下把铅笔和纸拿给我把你那张纸折叠好把文具放进你的书包等。如果儿童在老师发出指令1-5秒内能照着去做,就视为遵循指令。
   
首先,进行基础测定,连续5天对每个儿童分别发出10项指令,并观察记录她们的行为,教师不作任何反应。结果5天内她们遵循教师指令的行为平均为60%。其次,矫正措施的介入,连续6天对每个儿童分别发出10项指令,当儿童遵循一项指令时,就马上给予正强化,即口头赞扬,如:“XX真听话“XX是个好孩子“XX真乖谢谢你等。结果6天内她们遵循教师指令的行为平均达78%。再次,当教师撤销言语强化,恢复到基础测定。连续5天遵循指令的行为下降到平均为69%。最后,再次实施言语强化措施,连续4天,遵循教师指令的行为再次增强,平均达84%

范例2;当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集中时,老师对他微笑并表扬他,这就可能使这个学生更加集中注意力。微笑这一令人愉悦的刺激物强化了集中注意力的行为。

在正强化法中,作为产生行为后果的强化物具有重要作用,它能满足行为者的需要,并能使某种行为产生的概率升高。强化物种类多样,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消费性强化物,如糖果、糕点、饮料、水果等。

活动性强化物,如室内外的活动,看电影、电视,看画册,过生日、郊游、运动会等。

操作性强化物,如拍球、跳绳、骑车、涂颜色、画画、玩彩泥、游戏、剪纸、小制作等。

拥有性强化物,如奖状、证书、小红星、小红旗或铅笔、小画书、小玩具等。

社会性强化物,包括两大类:一类是肯定性的言语评价,如,真棒、好极了、干得好、好孩子等;另一类是积极的动作姿态,如,摸摸孩子的头、亲亲孩子的脸、抱一抱、抚摸、点头、微笑、起玩游戏等。

所谓阴性强化法,指当儿童某一不良行为发生后,即施予一种厌恶或惩罚性的刺激,使儿童在类似情境下不良行为发生频率降低,甚至消除的方法。负强化法通常与惩罚结合起来使用,厌恶刺激或惩罚性刺激包括强烈的否定性言语、警告、瞪眼、暂停某项活动、用力抓住,以及能引起被试不适感的刺激,如弹橡皮圈(被试手腕上套橡皮圈,不良行为发生后,自已拉弹橡皮圈)、刺耳的声音、难闻的气味、轻微的电击等。

范例1:某一儿童有吮大拇指的不良行为,老师征得了家长的同意,在儿童的拇指上涂上黄连粉,当儿童一吮拇指就会产生苦的感觉,为了逃避这个厌恶刺激,儿童就不把大拇指含在嘴里。若干次以后,儿童知道不吮拇指可避免苦的感觉,并形成了回避条件反对,从而改掉了吮拇指的习惯。

范例2:这是利用阴性强化对有自伤行为的小男孩进行干预的个案。先让男孩坐在椅子上,前面的小桌上有一辆玩具卡车,它能记录小男孩玩弄卡车的时间。如果到一定时间没有用手碰车,蜂鸣器就会发出叫声,叫声之后3秒小男孩还不触碰卡车,他就会受到电击。干预者教会他一受到电击就把手放到车上,经过几次成功的逃避反应后,他学会了回避反应。之后,他知道不受电击就要设法不让卡车发出声音,这必须把手一直放在卡车上,这使他学会了回避反应。后来,逐渐用其他玩具代替卡车。之后,又撤去蜂鸣器和电击,男孩仍能玩玩具而不再有打头的自伤行为。

负强化是通过逃避或回避厌恶刺激来实现不良行为矫正的。对于儿童来说,因为已有语言和意识,所以实施负强化时,可通过语言这个中介,如批评、训导、斥责等来清除不良行为,建立良好行为。

2、操作要点:

(1)选择适当的强化物。特定的事物是否起强化作用要取决于行为者的特点。阳性强化时,刺激物应该是行为者喜爱的;阴性强化时,刺激物应该是行为者所厌恶的。各人的好恶及其程度不同,选择的强化物就应因人而异。

    (2)确定强化程序。行为强化的实施可以连续也可以间隙。连续强化,只要出现目标行为就提供强化;间隙强化,对目标行为按一定程序间隙地给予强化。

    通常,在刚开始学习一个行为时,连续强化对行为的获得比较有效。在行为习得以后,间隙强化则会使行为发生率较高且较难消退。

    间隙强化的程序安排有多种。有按比例、时间间隔、持续时间等的不同安排,这种安排又有固定的与可变的之分。如,固定比例程序、可变比例程序、固定时间间隔程序、可变时间间隔程序、固定持续时间程序、可变持续时间程序。一般,可变程序的效果较好,但固定程序的操作较为容易。

(3)及时调整。按计划实施强化后,必须密切观察强化的效果,要根据进展的情况及时和适当地作出调整。

3、注意事项:

1)、运用负强化法要注意:负强化法通常是在其他方法无效的情况下,不得已时采用的。所选择的厌恶刺激或惩罚物必须及时呈现,行为与呈现间隔时间越短,效果越大;厌恶刺激会对儿童产生不适感,在选择厌恶刺激时要慎重,要为社会道德所容许,不会影响儿童的心身发展与人身安全。另外,负强化常常有惩罚性质,有消极的影响,会引起儿童的不良情绪反应,如哭、闹等;易导致儿童模仿成人的惩罚行为来对待别的儿童。因此,运用中最好与正强化法结合起来使用。

2)、正强化法的实施要注意:所选择的强化行为应是具体的、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所选择的强化物要与被试的需要相吻合,在所需行为发生之后,应及时呈现;给予强化物时,物质奖励要与精神奖励(口头赞扬)结合起来进行;强化时,在数量上应把握好分寸,既使行为者感到愉快,又不使强化物很快失去吸引力;在撤销强化物时,可采用逐步消除的方法,或用社会性强化物代替,以继续维持所需行为。

3)、注意结合运用。行为强化时可以把阳性强化与阴性强化  结合使用。对行为者以自己的行为逃避或回避了厌恶刺激后,可以再给予令行为者喜欢的刺激物来巩固其行为。

 

五、放松训练法

放松训练法又称松弛疗法,它是一种通过训练有意识地控制自身的心理生理活动、降低唤醒水平、改善机体紊乱功能的心理治疗方法。通过一定程式有规律的训练,可以使个体学会从精神上和躯体上(骨骼肌)进行放松。

能使人引起放松反应的方法在古代即已存在。特别是在一些宗教中,如基督教、犹太教、东方的神宗、瑜珈、印度教、道教、神道教等均有放松训练的成分。但现代放松训练的实际应用则应首推雅可布松(JacobsonE)的先驱著作《渐进性放松》。他认为焦虑能因直接降低肌肉的紧张而消除。他的放松训练程序基本上是使各肌肉群紧张与放松,使学会区分肌肉紧张与放松的感受,被称之为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

介绍几种常用的放松训练法

1、肌肉放松法

即集中注意力,让全身的肌肉逐步紧张后放松,以解除因焦虑引起的肌肉紧张,心跳加快等,从而达到深度放松肌肉的目的。

1)、准备工作

主要包括: 选择一个安静的处所,放置一张舒适的椅子(最好是单人沙发)或一张床。去掉一切束缚身体的衣物,包括鞋子、首饰等,甚至摘掉隐形眼镜。可以坐在椅子上,也可躺在床上,但一定要感觉舒服和放松,并将双眼轻轻地闭上。

2)、训练说明

要逐步放松以下4组肌肉: 手、前臂、上臂头、脸、颚、牙齿、脖子、肩胸、腹、背臀、大腿、小腿、脚。放松开始时,重复深呼吸三次,并将注意力集中于整个呼吸过程。收缩肌肉,体会肌肉紧张时的感觉;再放松肌肉群,体会放松的感觉。每块肌肉重复做23次,让松弛加深时的感觉传遍全身。每块肌肉收缩57秒,然后放松1520秒,以便将紧张和松弛两种感觉进行比较。整个肌肉放松练习每天做l2次,每次20分钟左右。

另外,在呼吸和放松的过程中,还可使用一些提示语。如:我是松弛而平静的;肌肉柔软放松了。注意体会全身各部位肌肉,看是否还有紧张的部位。如果有的话,再在该部位进行几次放松练习。

3)、指导语

先做几次平稳的深呼吸。深呼吸……一呼……一吸……尽量多吸一些气进去,然后慢慢呼出来……一呼……一吸……一呼……一吸……体会空气从肺部流进和流出以及深呼吸给你带来的放松感觉……

右手握紧拳头在腕关节处向后面弯曲,感觉到拳头和前臂的紧张。放松,感受拳头和前臂的放松,注意放松和紧张状况的对比。重复做一次。

左手握紧拳头在腕关节处向后面弯曲,感觉到拳头和前臂的紧张。放松,感受拳头和前臂的放松,注意放松和紧张状况的对比。重复做一次。

将右臂肘部弯曲,绷紧二头肌,尽最大努力使它们紧张,要有一种绷紧的感觉,将手垂下并且放松,感受差别。重复做一次。将左臂肘部弯曲,绷紧二头肌,尽最大努力使它们紧张,有一种绷紧的感觉,将手垂下并且放松,感受差别。重复做一次。

皱眉,注意前额有一种拉紧的感觉。放松,让眉毛重新舒展。挤压闭合的双眼,再将眼部放松,让它们轻轻地闭合。重复做一次。

张大嘴并且感到颚部的紧张,将颚部放松。压紧缩拢嘴唇,然后放松。牙齿咬紧,保持几秒钟,然后放松。重复做一次。感受前额、眼睛、颚部、舌头、牙齿和嘴唇越来越放松。

将头部围绕脖子缓慢地转动,然后从相反方向进行,让头部舒服地回到原来的位置。重复做一次。   

耸肩,将肩膀向上抬起,头尽量向下,保持几秒钟。肩膀落下,体会放松感觉。重复做一次。

将空气吸入,充满肺部,屏住呼吸,感受压力。将气体呼出,让肺部变的松弛。重复做一次。

背部弯曲成拱型,注意背部的紧张,放松,让紧张消退。重复做一次。

绷紧臀部和大腿,放松并感觉不同之处,伸直和拉紧腿部并向下卷曲脚趾,注意感受紧张。重复做一次。

2、想象放松法

法国药剂师埃米尔·库埃和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在20世纪初期采用积极的想象来对付身体上的焦虑症状,缓解紧张压力。另外,想象在癌症、疼痛症治疗和研究方面也被普遍采用。因而在心理咨询与治疗中,想象放松技术是常见的方法之一。想象放松是通过对一些安宁、舒缓、愉悦情景的想象来达到身心放松的目的。紧张焦虑之际,想象全身已处于放松状态,仿佛置身于一个安全而恬静的休养所,会让个体躁动不安的心灵得到休养。

1)、准备工作(同肌肉放松法)

2)、训练说明

在进行肌肉放松的同时,可以想象一些优美的风景、轻松愉快的场面或自己喜爱的特定情境,如初夏的黎明、宁静的乡村、广阔的草原、海滩上漫步等。

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生活习惯,选择合适的想象内容。找家人或朋友在现场缓慢地朗读想象内容作为指导语;或录制一盘练习用的录音带在做初期引导练习时播放。朗读时,声音要舒缓而低沉,在每个句子之间稍作停顿,背景为舒缓的音乐。通常每次用五六分钟进行练习。

3)、指导语

想象现在是初夏的黎明,你正躺在海边的沙滩上。带着咸味儿的海风轻轻地吹拂着你的面颊,清新的气息不禁使人心旷神怡。海浪正柔和地一阵接一阵地拍打着你身边的海滩。你感到全身心都放松了。脚边,海水在一涨一退。蓝天上,朵朵白云在轻轻地飘浮着,几只海鸥在自由翱翔。闭上眼睛,听潮起潮落,睡意朦胧,沉重而安详(舒缓音乐)。太阳越升越高,温暖的阳光照得浑身懒洋洋的。把自己的身体埋进细柔的沙滩,你感到温暖而沉重,仿佛你与大自然已融为一体,全身感到无比的轻松与舒适……(长时间音乐)

3、自我催眠法

Hypnosis(催眠)”来自于希腊的关于睡眠的一个词汇。与睡眠状态相似,催眠状态也是非常放松的,但并没有完全丧失感知。在此状态下,仍然能够对周围的事物做出反应。催眠可由催眠师或心理咨询人员进行,也可自己施加催眠。通过自我催眠,体验一些有益的思想和想象,以达到放松和减压的目的。以缓解考试带来的过高焦虑为例,在催眠状态下,对有关考试的问题进行分析、解释,并想象一个成功愉快的情景,以此来调节个体的情绪。

1)、准备工作

选择10平米左右的房间,环境安静舒适。可以坐在靠背扶手椅上,让双手、胳膊、颈部和头部都有依靠。双手放在扶手上,双脚平放在地。也可以平躺在床上。

2)、训练说明

调整姿势,做深呼吸和放松肌肉练习。在宁静和放松状态下选择一些关键的引导语(如“心情很舒畅”“、现在很放松”)进入催眠状态,与此同时给自己提供一些改进的建议或暗示(如“我很有信心”“、头脑很清醒”、“考试很成功”),最后返回到现实的清醒状态。此训练对被催眠者有一定的要求,具有易集中注意力,丰富想象力,平时喜欢深思等特征的人,以及希望从催眠中获得新鲜体验的人易被催眠。而催眠感受性低的人不易被催眠或催眠效果不明显

3)、指导语

想象自己即将要参加一次重大的考试。经过一天的紧张复习之后,要到大自然里放松一下。傍晚,美丽的夕阳柔和地照在山坡上,山坡上有花、有草。天空中飘着几朵白云,几只小鸟,叽叽喳喳地叫着……空气中,你可以闻到淡淡的花草的清香。一只蝴蝶从旁边飞了过来,落在手上。它的翅膀一张一合……一张一合……你感到无比的宁静和惬意(暂停,此时让想象者花一段时间好好放松)。现在,你知道没有什么可担心的,一切全都会好起来。以前夸大了考试的紧张,这次看到试卷后头脑就会清醒而又放松。自己信心十足,一定能够答好这些试题。只要尽最大努力,有条不紊地一步一步答题,考试就一定会成功。

考试正式开始了,考场内鸦雀无声。试题比较难,但自己很有信心。充分的休息和睡眠之后,感觉精力充沛,思维敏捷。知识已经复习得很充分,心情也很放松,自己可以做得很好。专注于此刻的考试任务,相信一定会取得理想的成绩……(自我催眠后的个人建议,至少重复三次)

考试结果公布,分数高出预想,考试大获成功。内心十分喜悦,并且充满了自信,相信自己以后的考试也会发挥得很好。现在,感觉非常的宁静和放松,非常的沉着和自信……

好,可以回到现实中来了。从一数到九,数到九的时候,你会自动醒来。数越大,你的头脑会越清醒……警惕性越高。一……二……三……四,越来越清醒……五……六……七……八……九……好了,你已经醒来了。

在催眠的过程中,要留出足够的时间作练习,并且保证不被打扰(开始至少要有20分钟的时间进入和加深催眠状态)

4、呼吸放松法

深呼吸是一种腹式呼吸。什么叫腹式呼吸呢?观察一下婴幼儿的呼吸,你会发现他们在吸气时肚子会鼓胀起来,而呼气时肚子则变平。这种就是腹式呼吸。实际上我们在婴幼儿时期用的也是这种呼吸。这是天然的呼吸方法,但不知怎的后来竟越来越少使用了。现在,当我们感到焦虑而过度呼吸时,不妨试试这种与生俱来的呼吸方法。因为焦虑或植物神经兴奋最常出现浅而快的呼吸,腹式呼吸以一种更放松的方式取代了这种浅快的呼吸方式,因而减轻了焦虑。

深呼吸方法的具体做法如下:

    保持坐姿,身体向后靠并挺直,松开束腰的皮带或衣物,将双掌轻轻放在肚脐上,五指并拢,掌心向下。

    现在,把你的腹内想像成一个气球,你的任务是将这个气球充满气。先用鼻子慢慢地吸足一口气,直到你感到气球已经全部胀起。保持这个状态两秒钟。当你给气球充气时,你应当看到你的手朝离开身体的方向移动。这一运动可以帮助你检查是否已将空气送达腹内的深部。

    然后,再用鼻子慢慢地、轻轻地呼气,同时观察你的手向靠近身体的方向移动。反复这样做几次,以便你掌握这种腹式呼吸方式,并能达到腹式呼吸的深度要求。

    接下来我们学习如何控制呼吸的速度。你可以在呼吸时数数“l234…..."要求自己慢慢地均匀地数数,用四个节拍吸气,再用四个节拍吐气。如此循环。

    做深呼吸时,注意感觉自己的呼气、吸气,体会深深地吸进来,慢慢地呼出去的感觉。你还可以闭上眼睛。如果闭着眼睛,在做深呼吸的同时还配合一些想像的话,效果会更好

当你能在坐姿下熟练地运用深呼吸技术以后,还可以进一步增加难度:你可以尝试在不同的姿势下运用,看自己是否可以在躺着或站着时运用;你还可以尝试在不同的情境下使用,一开始在安静的环境下练习,接着可以在看电视时、洗脸时、走路时都试着去做,甚至可以尝试在有别人在场之类受干扰的情况下去运用。如果你能练习达到在各种复杂场合都能运用自如的程度,那么,在任何感到紧张焦虑的时候,运用起来都能得心应手,效用显著。

这种方法虽然很简单,却常常起到一定的作用。如果你遇到紧张的场合,或是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手足无措之时,不妨先做一次深呼吸放松。

5瑜珈放松术

    瑜珈放松术来自印度的瑜珈静心气功,对你的身体放松会有很好的效果。如果在晚上睡觉前花上20__30分钟做瑜珈,长期坚持,会对睡眠质量有很大提高。伴随瑜珈入睡,是治疗失眠的一种有效方法。

    瑜珈放松术是自我暗示的一种方法,具体做法如下。

    ①身体姿势准备:仰躺在床上,自然放松,双眼垂闭,两臂平放在身体两侧,两腿微分平放于床上。

 ②头部放松:你可以轻声地告诉自己:“我的头发正在轻起来,正慢慢地飘起来,像水草一样四处飘荡。”同时在头脑中想像头发正慢慢飘起来的状态。声音要轻柔、舒缓、悠长,形成一种自我催眠的语调。

  然后,再从头发向下移动,想像自己的头皮也全部放松,告诉自己:“我的头皮也在逐步放松,也轻轻地飘起来,非常轻松。”

  随后再移到额头进行暗示放松,暗示语和以上类似。接着同样对面部、牙齿、下颌等进行放松。放松的时候,闭上眼睛,尽力想像自己暗示的头部各个部位,像自己所说的那样,正变得越来越轻,逐渐飘起来。其他部位的放松,按如下顺序进行。

③背部放松:头部放松以后,对背部进行放松。从后脑勺开始经耳朵、脖子、肩部、背部,从上至下,渐次放松。要对自己说出声来,指示自己背部各部位正逐渐飘起来,越来越轻,感受不到它们的存在。

④胸部放松:进行胸部放松从胸脯开始,渐次向下,经过上腹部,直到丹田肚脐部位,采用上述同样的方法。

 ⑤臀部放松:暗示臀部两侧渐次放松。

⑥四肢放松:先从上肢胳膊开始,经大臂、肘关节、小臂、手腕、手背、手掌、手指,再到下肢大腿、小腿、脚踝、脚背、脚掌、脚趾等。

最后,想像全身正飘起来,比羽毛还轻。

注意,在整个放松过程中,心情要平稳,节奏要舒缓,整体的语调速度要相同,避免忽快忽慢,不能为完成整个身体放松而任意加快速度。也许进行到某一部分放松时,你会自然进入睡眠。这时,不需要有意识地强迫自己进行下去,顺从自然进入睡眠状态,会得到较好的效果。在进行瑜珈放松时,采取自然的控制,不需用意识加以强迫。

  按以上瑜珈放松术进行放松,尤其对睡眠质量会有很大提高和改善。

 

六、空椅子技术

1、方法介绍

空椅子技术是格式塔流派(又称完形心理学派)常用的一种技术,是由德裔美国心理学家皮尔斯(Fperls)首创的完形心理疗法,是另一种颇具特色的心理疗法,是使来访者的内射外显的方式之一。此技术运用两张椅子,要求来访者先坐在其中一张椅子上,扮演内心冲突情境的一方(譬如一个内心的“胜利者”),然后再换坐到另一张椅子上,扮演内心冲突情境的另一方(譬如一个内心的“失败者”),而让来访者所扮演的两方持续进行对话,以逐步达到自我的整合或者自我与环境的整合。

  这一学派的治疗者认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往往能敏锐地察觉自己的躯体感觉、情绪和需要,从而妥当地组织自己的行为,使自己的情绪得到宣泄,需要得到满足,身心功能得到正常运转。相反,一个有心理障碍的人不但不能敏锐察觉自己的躯体感觉、情绪和需要,而且会压抑它们。他们往往将那些不希望看到的心理活动压抑到潜意识中去。长期的压抑不仅使这些感觉、情绪和需要得不到正常的表达和满足,使人变得麻木和僵化,更会引起焦虑、抑郁等神经症症状。而且,这些感觉、情绪和需要长期与意识分离,会使当事人越来越丧失与周围环境积极沟通和保持建设性联系的能力。如此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使当事人难以自拔。 

空椅子技术的本质就是一种角色扮演。通过这种方法,可使内射表面化,使来访者充分地体验冲突,而由于来访者在角色扮演中能接纳和整合内心的“胜利者”与“失败者”,因此冲突可得到解决。同时,此技术会协助来访者去接触他们潜藏深处的情感,以及连他们自己都可能否定的一面;他们籍此将情感外显化,并充分体验它,而非仅止于讨论。并且,还可以帮助来访者去了解此种情感是他们真正自我的一部分。

通过自我内心两个分裂部分的对话,使人们内在的对立与冲突获得较高层次的整合,即学习去接纳这种对立的存在并使之并存,而不是要去消除一个人的某些人格特质。

2、空椅子技术的三种形式:

1)、倾诉宣泄式

这种形式一般只需要一张椅子,把这张椅子放在来访者的面前,假定某人坐在这张椅子上。来访者把自己内心想对他说却没机会或没来得及说的话表达出来,从而使内心趋于平和。

主要应用于三个方面:

、亲人或者朋友由于某种原因离开自己或者已经去世,来访者因他们的离去,内心非常悲伤、痛苦,甚至伤痛欲绝,却无法找到合适的途径进行排遣。此时,辅导教师可以运用空椅子技术,让来访者向空椅子进行倾诉,表达自己对空椅子所代表人物的情感,从而使自己强烈的情感得以舒缓。

范例1:美国有个叫杰姆的11岁男孩,一天在玩游戏的时候,家里的门铃响了。当他正要起身去开门之刻,他妈妈大声叫他不要开门,但他偏偏开了。于是,他妈妈的男朋友走了进来,用手枪打死了他的妈妈。从此,不仅杰姆的哥哥姐姐责怪他害死了母亲,他的同伴也都回避他,他变得沉默寡言,有时会表现出一种暴怒,学习更是一落千丈。到了18岁时,一个夏日的下午,他站在街头,用手枪打死了一个人,打伤了几个人。在监狱里他接受了一种心理治疗:治疗者要他想像他已经死去的母亲正坐在一张“空椅子”上,并对“空椅子”谈话。尝试了几次后,他变得越来越激动。最后他突然说“是我杀死了你”,并在他妈妈死后第一次哭了。治疗者以此帮助他接触和接受自己的真实感情。后来,杰姆在社交、学习上都获得了明显的进步,在监狱外的适应也很成功。

   范例2: 静和妈妈在一次外出途中遭遇了车祸,妈妈当场死亡,而静只是受了轻伤。她目睹了惨案发生的整个过程,内心充满了悲伤和恐惧。从那以后,开朗的她脸上没有了笑容,情绪也变得起伏不定。她几乎每天晚上都要做恶梦,梦见血淋淋的场面,梦见肢体残缺不全的妈妈,因此经常从梦中惊醒,醒来以后呼吸急促,面色苍白。

    当她来到心理咨询室的时候,心理辅导教师利用空椅子技术,让她想象自己的母亲正坐在那张持子上,让她向母亲倾诉。当她倾诉以后,情绪平静了许多。

    这种形式也可以用于对失恋者的咨询,或者可以应用于危机干预失败后,对相关人员的处理。比如,某个学生自杀后,给班级其他同学带来了阴影,此时可以采用空椅子技术,让全班同学集体向他告别,以磨平内心的创伤。

    、空椅子所代表的人曾经伤害、误解或者责怪过来访者,来访者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又不能直接把负面情绪发泄出来,郁积在内心。此时可以通过对空椅子的宣泄、指责,甚至是谩骂,从而使来访者获得内心的平衡。

    范例:有位名叫小军的同学,一次他看到几个男生欺负一个同学,便打抱不平,上前劝说了几句。没想到那几个男生摩拳擦掌,对他挑衅,最后打起架来。政教主任不问青红皂白地把他批评了一顿,根本不听他的辩解。他感到很委屈,但是又无法向政教主任发作。因此,他来到心理辅导室求助,辅导教师利用空持子技术,让他假设政教主任正坐在那张持子上。然后,小军大声地对着空持子辫解,并且批评政教主任不去了解事情的真相,经过一番宣泄后,他的情绪逐渐平静了下来。

、椅子所代表的人是来访者非常亲密或者值得来访者信赖的人,来访者由于种种原因,无法或者不便直接向所代表的人物倾诉。此时,可以让他向空椅子倾诉,宣泄出自己的情感,从而获得某种解脱。

范例:小芳非常爱自己的妈妈,也非常信赖她。以前,一有什么烦恼或者不快,她都会向妈妈讲,讲了以后,会得到妈妈的支持或者安慰,心情就会平静下来。但是,最近妈妈到英国进修,小芳再也无法向妈妈讲这些烦心事了,因此情绪很低落。而小芳时心理辅导教师不太了解,不愿意把自己的小秘密告诉心理辅导教师,此时,辅导教师选择了空待子技术,让她单独向空待子进行倾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自我对话式

也就是自我存在冲突的两个部分展开对话。假如来访者内心有很大的冲突,又不知道如何解决时,可以放两张椅子在来访者面前,先让其坐在一张椅子上,扮演自己的一部分;然后再让他坐在另外一张椅子上,扮演自己的另一部分。这样依次进行对话,从而达到内心的整合。

主要应用于两个方面:

    、由于种种原因,来访者认为自己本应该做的事情,却没有做,引起了不好或者严重的后果时,产生了强烈的内疚感、罪恶感和自责心理。此时,运用空椅子技术,让来访者自己与自己展开对话,从而降低内疚感

范例:王刚有一次看到一个小孩掉进河里,他准备去救,但是自己不会游泳,于是就跑出去喊人,但等他把人叫来时,小孩子已经溺水身亡。从此以后,他的情绪极为低落,晚上常常做恶梦,经常责怪自己,活得很不开心。心理辅导教师对他运用了空待子技术,当他坐在一张椅子上时,让他想尽一切理由去责怪自己;而坐在另外一张待子上时,让他替自己没有施救的行为进行辫解。自我的两个部分展开了激烈的对话,王刚也由此进行了深层的思考,最终他明白了,小孩的死责任并不在自己身上,假如自己去施救的话,没准把自己的命搭上也救不了小孩。从此,他释然了,从低落中走了出来。

、面对各种各样的选择很难下定决心,或者处于人生的十字路口不知将何去何从时,来访者忧心忡忡,不知如何进行选择,因此逃避现实,甚至通过烟酒或其他方式来麻醉自己。此时,可以运用空椅子技术,让来访者自己与自己展开对话,澄清自己的价值观,分析各种选择的利弊,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范例: 面临着即将到来的文理科分班,小云感到脑子一片混乱。选择文科吧,历史、政治自己比较擅长,也比较喜欢,但她很讨厌地理,并且听说文科以后的就业面也比较窄;选择理科吧,理科中理化成绩比较好,并且父毋和班主任也极力劝说她选择理科,但她讨厌生物。于是,一连几个晚上,她躺在床上翻来度去怎么也睡不着……

辅导教师让她坐在椅子上对另一把空椅子展开了心灵的对话。坐在这张椅子上,就把选择理科的好处和选择文科所有的坏处罗列出来;坐到另外一张时,就把选择文科的好处和选择理科的所有坏处罗列出来。并且在罗列完以后,还展开激烈的质询……

3)、“他人”对话式

是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对话,放两张椅子在来访者面前,坐到一张椅子上时,就扮演自己;坐到另外一张椅子上,就扮演别人,两者展开对话,从而可以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然后去理解别人。

主要应用于两个方面

、来访者以自我为中心,不能或者无法去体谅、理解或者宽容别人,因此存在人际交往方面的困难,而自己却找不到原因。此时,运用空椅子技术,让“自己”和“他人”之间展开对话,让来访者设身处地地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产生领悟,找到人际交往困难的原因

范例:小娟和小华关系非常好,但是最近有了矛盾。小娟认为所有的责任都是小华引起的,但是听了小娟的叙述后,心理辅导教师发现问题真正的原因在于小娟太以自我为中心。此时,辅导教师便运用空持子技术,让小娟依次扮演自己和小华,展开对话,使她能够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经过一番对话后,她决定向小华道歉,并主动和好。

、来访者存在社交恐惧,不敢或者害怕和他人交往。此时,运用空椅子技术,模拟人际交往的场景,让来访者在这种类似真实的情境当中减轻恐惧和焦虑,学会或者掌握与人交往的技巧

范例:小刚非常内向,不善于交际。因此,在寝室当中显得非常不合群。他很想和寝室里其他几位同学打成一片,可是他害怕自己说不好会被别人笑话,或者伤害了别人的自尊心。因此,很多时候话到嘴边也说不出来。心理辅导教师就摆放了六张椅子,分别代表小刚自己和其他同学,并且创设了一个情境,让小刚与他人展开对话,让他揣摩别人的心理,体会对方的心理状态,使小刚逐步掌握了同伴交际技巧。

3、运用空椅子技术的注意事项

、运用空持子技术之前,应该深入了解来访者的问题所在,看来访者是否适用空持子技术或者应该运用何种形式。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适合用空椅子技术,只有在充分、深入了解来访者的问题基础上,才能决定是否用空椅子技术。

、运用空椅子技术前,首先要营造出一种气氛。辅导者一定要充分掌握空椅子所代表个体的详细情况。然后,告诉来访者,那个人就坐在这张椅子上,并且详细地描述他的表情、动作、声音等。一句话,要让来访者感到那个人是真真实实地坐在他面前,来访者才会有话可说。  

、辅导者要诱导来访者全身心投入对话情境。提醒来访者要设身处地站在另外一个角度或者别人的角度去思考问。而来访者扮演“他人”的角色时,往往会用第三人称的口吻讲话,此时辅者要求来访者要用第一人称说话,并且要尽量去模仿“他人”的声音和动作。只有这样,来访者的体验才能够深入,获得的领悟也才比较深刻。  

 

思考与讨论:

1、制定一个采用阳性强化法矫正幼儿吸手指、咬指甲行为的方案。

2、应用代币法对一名行为多动的小学三年级学生进行干预,目的是提高他们集中注意完成作业的学习能力。

3、如何为一名考试严重焦虑的初三学生进行系统脱敏

4、案例分析:当事人B是一位高中毕业半年的学生,因高考意外落榜。从此他整日忧伤不已,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甚至想到自杀。尽管他目前听从父母建议,参加高考补习班,但却感到力不从心,兴味索然,难以坚持下去。想想再读下去也不会有什么结果,他真是失望极了。请问:如果你是辅导者,你觉得他的问题在哪里?如果运用理性情绪疗法进行干预的话,请写出每步的具体任务。


[上一篇]第四讲 学校心理辅导的基本原则.. [下一篇]第二讲 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表现